在許多音樂報章雜志或刊物上,不少撰文者總是不吝嗇對一些新進的演奏者大肆加以贊揚,所用的詞語無非是空泛而失真的“技巧完美、精湛技術、當代最偉大...”等。讓我們回過頭來,在本世紀的最后一年,好好看看這一百年里,到底有多少小提琴家和鋼琴家真正做到了“技巧完美...”。
談到小提琴技術,普通的樂迷很容易聯想到左手的音準和速度問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因為我們聽到的小提琴聲,最直接就是來自于左手的技巧。但是必須指出,如果右手的運弓技術不過關,小提琴一定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右手的運弓技術對一般樂迷來說實在不易從錄音中評定,所以我暫時撇開右手的運弓技術不談,先說說左手的運指技術。
本世紀有錄音留下的小提琴演奏大師,絕大部分我都聽過,只有極少數的一二人例外。因此我就絕大部分的小提琴大師的左手技術談談自己的觀點。一百年來,左手技術真正能夠稱得上超群的,其實只不過四人而已,他們分別是海菲茨、米爾斯坦、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和柯崗。在這四人當中,左手運指真正稱得上是完美的,只有海菲茨和米爾斯坦兩師兄弟。單論技術,柯崗的技術好象還比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強一些,但也只是一點點而已。我為什么這樣說呢?那么還有艾爾曼、克萊斯勒、梅紐因、阿卡多、帕爾曼、鄭京和這些演奏家呢?
如果沒有對比,是分不出高下的,但是如果你聽過這些人演奏的同一首樂曲,而偏巧里面又有同一個樂段只比技術,不比其它東西時,高下便立見了。
海菲茨若單論技術,我相信不要說在這個百年了,我想就算到二十一世紀末,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米爾斯坦的技術好象海菲茨的孿生兄弟,不過音準方面只有那么一絲的差距,只是一絲。柯崗的技術比之他們二人,相信如果用百分比來說,大概有他們二人的97%,這已經是本世紀又一罕見的奇跡了。
梅紐因早年的技術(17歲以前)完全可以比得上米爾斯坦和海菲茨同樣年齡時的技術,但是30歲以后的技術衰退得非常厲害,但即使是這樣,他剩余的技術仍然相當可觀,仍然不是旁人可以企及的。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技術出眾,相信大約等于海、米二人全盛時期的95%左右。
艾爾曼的琴藝早年以技巧和發音著稱,只不過因為海菲茨出道才被蓋過,他的技術略比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差一點點。
克萊斯勒是一個特例,我覺得不適宜評論他的技術,因為我覺得他的技術有很多“出貓”(即作弊)的成分,但是他“出貓”出得非常非常有技術,以至于有時我也覺得他的技術極為出色,其實這是他那一代大師共有的特點,不會硬橋硬馬地在技術上下死功無,畢竟象海菲茨和米爾斯坦這兩師兄弟那么有天賦的人,一兩百年來也只不過十個八個而已。
新一代的演奏家里面(即神童拉賓和努娃死后),我認為阿卡多的技術是第一的,她的技術大概有海菲茨的95%,帕爾曼則差一些,他的速度可以很快,但是音準卻不如阿卡多。l
斯特恩這位老一輩的大師又如何?我把他放在最后談,是因為他是唯一還沒有死的大師了,他一死,整個浪漫時代的小提琴藝術年代就結束了。可惜的是,他早年的技術還算比較出色,但是如今的演奏實在退步得太多,聽他與張永宙在香港回歸音樂會上演奏巴赫雙小協,幾乎以為是兩個音樂學院的初級學生拉的,他與張永宙的技術退步是極為明顯的事實。其實,斯特恩的技術退步情有可原,因為他畢竟八十歲了,歷史上只有克萊斯勒、海菲茨和米爾斯坦能在七十歲以后仍保持極佳的技術。但是張永宙的技術衰退則完全是一個可怕的變化。想當年她十二歲演奏老柴小協和帕格尼尼第一小協時是多么的意氣風發,但是如今幾年過去,她變成了一個平庸的小提琴手,哎,人太早成名就是這樣的了。是不是“傷仲永”?
注:斯特恩于2001年9月22日在美國去世
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
艾薩克·斯特恩,美籍前蘇聯小提琴大師,6歲開始學鋼琴,后隨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布林達學小提琴,同時從路易·帕辛格學習。17歲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聲名鵲起。1944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開獨奏會,自此名聲大噪,成為美國代表性的小提琴家,活躍于世界各地。此外,他還和美國小提琴家羅斯、鋼琴家伊斯托明組成三重奏團,從事室內樂的演出。
斯特恩的演奏技巧精湛無比,左手不僅有著驚人的運指速度,而且其獨特的、具有“斯特恩式的揉弦”所營造的迷人音色,至今仍成為后輩學習的楷模。
作為有著60多年職業演奏生涯的演奏家,斯特恩還錄制有大量的唱片。迄今為止,他已錄制約有100余張唱片,其中包括63位作曲家的200多首作品。艾薩克·斯特恩從未進過中學和大學,終身由于缺乏正規教育而遺憾,因此他致力于發現、提攜與幫助那些富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
艾薩克·斯特恩是卡內基音樂廳主持人、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主席和美國全國藝術委員會的創始者。
艾薩克·斯特恩結過三次婚,自稱除去音樂,酷愛吃喝。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