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多倫多交響樂團(加拿大)創建于1908年。1923年,克尼茲擔任該團的首席指揮。1931年,馬克米蘭就任該團的音樂監督后,樂團有了長足的進展。馬克米蘭功勞卓著,曾被英國皇室封為爵士。1936年,著名指揮家朱斯金特接棒,使這個樂團產生了輝煌的演奏效果。1965年,小澤征爾擔任該團的音樂監督,使該團終于確立了世界第一流的地位,在這段時間內,該團曾灌錄了不少唱片。 多倫多交響樂團共有團員95名,近年來由戴維斯接任音樂監督后,該團似乎返老還童,變得格外精神抖擻,演奏富有朝氣,音色明亮、華麗。
發展歷程
這個加拿大的樂團,是1908年以多倫多音樂管弦樂團團員為中心,在魏斯曼指揮下舉行樂團成員演奏會后才組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斷活動,1923年重新編組,由克尼茲擔任首任指揮,1931年克尼茲死后,由馬克米蘭就任音樂監督,自此,樂團有了長足進步。由于功勞彰著,1935年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次年引退后,由朱斯金特接棒,他也使這個樂團,產生輝煌的演奏成果。 1965年,迎聘原任紐約愛樂副指揮的小澤征爾為音樂監督,終于確立世界一流的地位。這段時間內,曾為CBS灌錄不少唱片,但1969年把這個職位交給從捷克逃亡出來的安杰爾。1973年因安杰爾的去世,次年秋天改由英國的青年指揮家安德烈.戴維斯接任,自此又開始在CBS錄音。
這是個加拿大的樂團,是1908年以多倫多音樂管弦樂團團員為中心,在威斯曼指揮下舉行演奏會后才組成的。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斷活動,1923年重新編組,由克尼茲擔任首任指揮,1931年克尼茲死后,由馬克米蘭就任音樂監督,自此,樂團有了長足進步。由于功勞彰著,1935年馬克米蘭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次年引退后,由朱斯金特接棒,他也使這個樂團,產生輝煌的演奏成果。
1965年,聘用原紐約愛樂副指揮的小澤征爾為音樂監督,終于確立世界一流樂團的地位。這段時間內,曾為加拿大廣播電臺灌錄不少唱片,但1969年把這個職位交給從捷克逃亡出來的安杰爾后,就停止了為電臺灌錄唱片。1973年因安杰爾的去世,次年秋天改由英國的青年指揮家安德烈·戴維斯接任,自此又開始在電臺錄音。
團員共95名。由安德烈·戴維斯接任音樂監督后,多倫多交響樂團似乎返老還童,變得格外精神抖擻了,演奏更富朝氣,明亮,而且華麗。
詳細介紹
1968年,卡列爾·安塞爾受到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邀請繼任原先由小澤征爾擔任的音樂樂團演奏總監職務,并在1969年至1970年音樂季開始演出。當安塞爾接受了這一邀請,他希望能夠將在加拿大的工作同他已擔任的捷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的職責結合起來,然而當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安塞爾不得不修改他的計劃。當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安塞爾正在美國,在那兒他寫信給捷克愛樂樂團決定辭去自己的職務。以后他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祖國。
多倫多交響樂團當時顯然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變——從年僅33歲的伯恩斯坦的得意門生、自1964年就開始領導這一樂團的小澤征爾到這位比他年長27歲的不事張揚的捷克指揮家安塞爾。這一強烈對比被《多倫多星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份報紙評述道:“他(安塞爾)不會成為另一個小澤,可以這么說,他走上指揮臺時身上未帶有任何他前任的那種巨幅動作。也許安塞爾正是現在所需要的,在4年的動感十足的刺激過后,該是時候尋求一些溫存、一些歐洲色彩、一些經典的風韻了。”這一評價包含在這套CD十分豐富多彩的說明書文字中。而且當聽過了這里所收錄的演奏之后,證明這位加拿大記者的確是具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