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新和縣旅游產業工作座談會獲悉,新和縣將按照《依其艾日克鄉加依村旅游規劃》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多渠道加大融資力度,在未來幾年內投入1500萬余元,幫助該村整合民俗文化,建成樂器村街道、民居、出入口標志性建筑、樂器制作展示館、接待中心及公共設施建設等項目,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全力打造“新疆民族樂器手工制作第一村”品牌,使著名的樂器村成為展示新疆地方特色民俗藝術中心之一。
該縣加依村制作樂器的歷史悠久,早在300年前,村民從事生產的同時制作樂器。現在全村215戶村民有105戶從事樂器制作,主要制作都塔爾、彈撥爾、沙塔爾、熱瓦普、達普和卡龍琴等,樂器以其做工精細、音色純正而響譽中外。2006年3月,加依村民族樂器制作被列入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樂器制作,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有著新疆“樂器王”之稱的加依村村民艾依提·依明深有體會,“演奏這些樂器難度大,而制作這些樂器的難度更大。尤其是弓弦樂器的音箱,從一截桑木開始,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決定著一件樂器制作的成功還是失敗,凝聚著制作者對音樂的感覺。”“樂器王”今年57歲,他們家從他爺爺那一代開始就做樂器,他自己從15歲開始學習制作,40多年來,制作了數不清的樂器,現在,他的徒弟已經有100多人了。
為了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自治區團委、新和縣團委共同支持在加依村開辦了依其艾日克鄉中學民族樂器制作實訓點。如今培訓學校有20名初中生,每天一半時間上文化課,一半時間學習民族樂器制作。
據新和縣分管旅游工作的縣領導介紹,加依村民間藝人制作的樂器音色優美,裝飾圖案繁復美觀,每年都有眾多來自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地游客前來參觀,樂器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是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全縣民族民間藝術和打造旅游的一個亮點資源,開發價值與意義極大,作為旅游目的地,可以滿足游客參觀、體驗、選購旅游紀念品等多方面的需求。(來源:天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