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聽覺能力的形成能夠直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音樂生活,這種能力的培養有著關鍵的時間段。科學研究發現,在兒時接受科學有效的音樂聽覺訓練至關重要。早期音樂教育給人們留下的痕跡與音樂能力的養成,最終均會以音樂聽力體現出來。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去感知、判斷和體驗音樂,并以此指導自己表現音樂 ― 進行器樂作品或聲樂作品的演奏和演唱。因此,本教程以“音樂聽力”冠名,為的是讓廣大音樂學習者在第一時間準確地了解所學課程的重要性。
一、教程的結構
音樂聽力考級共分五級,這套考級教程相應地分為五冊,每一冊共含二十節課,每一課分為上下半節.每一半節以一首名曲為題,圍繞“名曲”設計七個訓練模塊與考試形式:
1 .聆聽感受:欣賞音樂作品片段,初步感受樂曲的節拍律動、速度力度的變化,體會音樂的分句結構以不同演奏法帶來的情緒變化。
2 .誦讀樂譜:在不嚴格要求演唱音高準確性的前提下,將音樂的其他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分句、表情等用語言表達出來。
3 .樂理要點:系統地了解出現在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術語、樂譜符號等樂理知識。在第一冊中,這部分內容作為拓展性內容。
4 .節奏練習:掌握音樂作品的主要節奏型和節拍律動特點。
5 .視唱練習:含音階視唱和樂曲視唱;建立準確的音高、節奏概念,唱熟(背唱)音樂作品或主題。
6 .全曲賞析:完整地聆聽音樂作品.了解與掌握與作品相關的音樂常識(作曲家、音樂風格、作品內涵);憑借聽覺記憶,準確地填寫原譜中各類音樂記號 。
7 .書寫(聽寫)練習:準確地抄寫 2 一 8 小節樂譜.熟悉五線譜的書寫規; 第三、四、五冊為聽寫練習。
二、教程的編寫主旨及編寫特色
1 .將“為現行器樂考級服務”作為本教程編寫的中心目的
全套教程的每一級(每一冊)一一對應器樂考級的兩個級別:
教程在內容設置、進度安排和考級方法上充分考慮到業余學習器樂演奏學生的實際需要。在聽力教學曲的選擇上,我們從中國音協鋼琴、小提琴和電子琴考級教材的曲目中遴選二百余首最具代表性、旋律動聽且含視唱練耳技能重點和樂理知識要點的經典名曲,按照系統的框架科學巧妙地組織安排,讓演奏器樂的學生在經過音樂聽力訓練之后,能夠更快、更好、更準確地掌握這些考級樂曲,為器樂考級的準備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 .將“熟知、熟記、熟用”經典音樂作品作為教學主題
本套教程的第一冊以“熟知”音樂作品為教學目的,幫助學生熟悉作品中樂理、音樂聽力、音樂常識的相關知識點;第二、三冊側重“熟記”,把前幾冊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重點、樂理要點、音樂聽力技能進一步強化,以便更好地掌握;第四、五冊則體現“熟用”,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輔助練習,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3 .將“培養音樂審美聽覺能力”作為教程編寫主旨
七大教程模塊與考試方式的編排以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為指導方針。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與音樂技能按由淺人深、由易及難的認知規律從實際音樂作品中提取,學生邊學習,邊融會貫通地將其運用到實際演奏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去。通過這套教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提高音樂聽覺能力,掌握音樂基本常識、音樂術語,還能夠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從而達到提高整體音樂審美素質的目的,真正做到學有所依、學有所用。
此外,這一編寫理念為業余條件下如何貫徹音樂學習的基礎性、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提供了參考依據;為全面開展輔助器樂學習的音樂理論知識學習與獨立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全民音樂素質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4 .將“我國社會藝術教育的現實水平”作為教程編寫的參考依據
鑒于學生在業余音樂教育環境之下,嗓音條件與發聲方法的局限性,給廣泛接觸器樂作品帶來困難,我們采用了以音樂聽力訓練為主,創新性地加入“誦讀樂譜”這一主要訓練模式。
我們還充分考慮到我國現階段業余藝術學習狀況、教學師資力量、學生能力及考試實施條件等因素,設計出了合理可行的教學進度:全套教程中的每節課設計課時為 30 一 4 。分鐘;每節課分上、下各半節;每半節計劃課時為 15 一 20 分鐘;教學時可根據當地學員的學習情況,按“課”或“節”設置每冊教程的總學時(建議 20 一 40 學時)。
三、音樂聽力考試要求與形式
【點此查看:中國音樂家協會全國各考區更多考級資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