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的求學之路上,考級如影隨形。短短20年,中國的鋼琴考級被蜂擁而至的千百萬琴童攪熱;2009年,僅上海音樂家協會鋼琴考級就有兩萬名孩子參加。如今,鋼琴考級除了人們熟知的專業協會和專業學院舉辦的考級外,又在上海等城市悄然增加了國際音樂考級試點,吸引了千余考生的參與。有專家介紹,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國際音樂考級每年都會吸引全球幾十萬考生的踴躍參加。有人指出,被動學習音樂已久的中國琴童若轉戰國際音樂考級,必有大批擰不過這根筋來,會跌得很慘。
考試:形式不拘一格測的是“深愛和理解”
雖說應試教育素來難不倒中國孩子,不過在國際考級這一“舶來品”面前,中國門類繁多的音樂考級顯得有點無奈。
據悉,以往國內鋼琴考級僅涉及的“演奏”,只是一些國際考級中的一個部分,如“英皇考試”,則要求演奏三首不同流派的樂曲,曲目每兩年作一次更換,最新的2009-2010年曲目表里,還引進了譚盾等華人作曲家的作品。據悉,國際音樂考級除了“演奏”,每一級的考試還包括“技巧”、“聽力”和“視奏”等三方面。即便死摳熟幾首曲子也別想蒙混過關。拿到一份陌生的曲譜你能即興演奏嗎?聽到一段樂曲你能辨認這是什么時期什么風格的嗎?考的是鋼琴等級,卻也得具備管樂、弦樂等常見樂器的相關知識,甚至讓你分辨并唱出三聲部中的低聲部,甚至考察作曲……隨著級別的提高,理解題的形式也將從“問答”進入“討論”,那些只會用手指而不會用語言來表述音樂的學生很難拿到高分。至于考試結果,并非只有“通過”或者“不通過”,而是將150分的總分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只要低于100分就算不及格。面對這份通篇關乎音樂感覺的試卷,中國琴童能得多少分?
要求看起來近乎嚴苛,實施起來卻“通情達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國際音樂考級倚重表現力,如果一板一眼地僅把曲子彈下來,即使一個音都不錯,也很有可能不及格;如果富于感情,即使有不影響樂曲表現的錯音,或是因翻譜而影響連貫完整性,也有可能獲得滿分。聽力測試中,考生還可以采用各種習慣性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知和反應――不喜歡唱,可以哼,可以吹口哨,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語盡詞窮時,還可以邊哼邊講,手舞足蹈,而考官則會盡可能地去理解考生所要表達的內容,絕不拘泥于僵化的形式。而這種“瑕不掩瑜”的評判標準,或許恰恰成為中國琴童的失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