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編鐘
“國家寶藏”來了!小時候歷史教科書上所見的珍寶就要走下書本來到你的面前了。記者昨日獲悉,《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珍寶展》將于4月1日起在寧波博物館進行為期3個月的展覽。這是我市迄今為止引進的文物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特別展覽。戰國編鐘就是其中之一。
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木槌敲擊演奏。最初的鐘大約是由商代的鐃發展而來,由于形制不同,有角鐘、鐘、鈕鐘等,是古時宗廟祭祀和宴賓時使用的樂器。這是1957年從河南信陽出土的,為戰國時期楚國編鐘,一套13件,保存完整。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用最精密的測音儀器,對每一個鐘測了音高,發現音律非常精準。1957年7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送了用這套編鐘演奏的《東方紅》樂曲。后又將這一樂曲裝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游天際,響徹太空。
稀世編鐘 傳播魅力楚文化
歷代編鐘簡介——曾侯乙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