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的地方風格是由各種地方民族音樂、戲曲、地方曲藝等形式發展而來,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風格特色與流派。比如:廣東音樂、四川琴書、北京琴書、江南絲竹、東北皮影調、云南揚琴、安徽揚琴、新疆十二木卡姆揚琴等等有幾十種之多。現在全國揚琴學科中較為熟知的有以下幾種。
“四川揚琴”
四川揚琴遠在清代道光年間就在四川地區流行起來,形式為揚琴自彈自唱,首尾加上四川揚琴曲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聯升、李德才、易德全等;四川揚琴的代表作品有《將軍令》、《鬧臺》、《南慶宮》等。其演奏特點為“浪竹”和“咭嚕音”技法,以粗獷有力、剛勁渾厚并表現“武曲”著稱。
“廣東音樂”
揚琴至明代傳入中國后,最早流行于沿海進入廣東一帶。此樂器這所以能夠在今天與高胡等樂器成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確實因為它較早的能扎根在廣東音樂這一民間形式之中,對廣東音樂特色的建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嚴老烈、丘鶴籌、呂文成、陳俊英、陳德鉅、方漢等。主要作品是:《倒垂簾》、《旱天雷》、《連環扣》、《銀河會》、《雨打芭蕉》等。主要演奏技法是“彈輪”、“襯音”、“手閉音”。其音樂特點為:輕快、活潑、流暢、淡雅、明亮為主。充分表現出揚琴所具有的華麗、靈巧的特點。
“絲竹揚琴”
江南絲竹揚琴主要流行于江蘇、浙江、上海一帶。多與竹笛、二胡、琵琶等樂器配合演奏,特點之一為絲竹齊鳴,不過于突出某個樂器。代表人物有:任晦初、張志翔、俞越亭、項祖華、錢方平等人。主要作品是:《行街》、《歡樂歌》、《中花六板》等八大名曲。大多以淡雅細膩來表現江南的山清水秀、春來江水及水綠如蘭的意境。演奏技法上以齊竹、襯音、顫音、彈輪、長輪、裝飾音在以加花、變奏、填空來表現出江南清秀美麗的藝術效果。
“東北揚琴”
東北揚琴是以演奏東北地區的小型地方皮影戲曲調而形成的,也是皮影戲表演形式中主要的伴奏樂器。代表人物有:趙殿學、王沂甫、宿英等人。主要代表作品是:《蘇武牧羊》、《汩羅江》、《翻身五更》、《東北風主題隨想曲》等。東北揚琴的傳統技法主要為:顫、滑、揉。多年來經王沂甫先生在繼承的基礎上,又發展規范為揚琴八大技巧(前文已述)。其特有的傳統技法使音樂在格調上形成了清濁有致、抑揚有節、韻味娓婉、意境深刻的東北揚琴特色。
“新疆揚琴”(維吾爾族人稱“鏘”或“唱”)
新疆揚琴始于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古典音樂。從16世紀開始,在音樂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阿曼尼莎罕(乃菲絲)等人的引導下,經過眾多民間樂師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終于形成現在的規模和樣式。近年出版的《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揚琴曲45首》(吳軍、孫榮),是根據著名維吾爾族音樂大師吐爾迪·阿洪在50年代的演唱演奏錄音中選編而成的。新疆揚琴的地方風格已被視為我國揚琴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地方風格之一。1988年中央音樂學院首屆碩士揚琴研究生黃河所著《從揚琴音樂創作來看揚琴藝術的發展》的畢業論文中,將新疆揚琴列為全國5種主要地方風格之一進入專題研究。新疆揚琴除十二木卡姆揚琴曲目外,還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及蒙古族等傳統民間樂曲及創作曲目。其代表人物有:阿不都熱哈滿、阿尤甫、加米拉、卡德爾、吳軍、孫榮等。代表作品有:《木夏維熱克太孜間奏曲》、《塔什瓦依》、《拉克木卡姆第三達斯坦間奏曲》、《春到昆侖》、《葵巴斯》、《美麗的天山》、《天鵝》、《鷹笛戀》等。 鏘一直用于新疆民族音樂、舞蹈的伴奏中,在技法與技巧的演奏上都極為單調,發展也較為緩慢,基本停留在單旋律的演奏上,有時出現少量和弦演奏,故鏘常于伴奏,而很少出現獨奏形式,偶爾獨奏時,也是以演奏民歌或《十二木卡姆》音樂中的曲調為主。60年代后,一些改良揚琴進入新疆各地,被許多表演藝術團體長期使用,使揚琴事業在新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作者:吳軍 來源:新浪娛樂)
· 海南首次上演揚琴獨奏音樂會推民樂演奏人才
· 【器樂常識】彈撥樂器“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