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舒曼的鋼琴作品《夢幻曲》,給人溫故之感。在浪漫主義那批作曲家里,恐怕他是被時人最冷落的一位。美國樂評家古爾丁在《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一書中,把舒曼對今天的影響力排在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人之后的第八位,遠在柴可夫斯基、肖邦、門德爾松、德沃夏克之前。對此,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樂迷信服嗎?當然,古爾丁的數學評定標準,是以音樂會演奏作曲家的曲目次數等一系列參數為基礎的。這在暗示,我們日常感覺中作曲家的重要性是有問題的。舒曼被當代樂迷漠視乃至冰凍,成了當下接受美學失敗的明證。
舒曼生于1810年,1856年去世,今年200歲了。從全球視野看,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幾位作曲家,是可以紀念的坐標性人物。從國家與民族的意識形態以及音樂成就上,他們都極易入手宣傳與炒作,被大眾普遍接受。幾位作曲家的生平,是這樣那樣的傳奇,即使是遭人誤解與詬病的柴可夫斯基,也有梅克夫人的故事在。舒曼有故事嗎?除了癡迷妻子克拉拉,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另一個感情傳奇外,剩下就是他的精神疾病了。他過于浪漫,忍受不了不完美的世界,包括自己的不完美。1854年他投萊茵河自殺,被救起后送入私人病院治療,直至兩年后去世。舒曼是癡人,住院時仍在作曲。用中國“不瘋魔不成活”的說法,舒曼的人生是生于浪漫,瘋于浪漫,死于浪漫,可謂真人。
今日反思浪漫主義音樂,大都認為舒曼等人自戀,在小小花園里吟風弄月,迷戀空想的美好。如是評價,是在20世紀丑學盛行的前提下,回顧19世紀那種美學的。平心而論,不落地,不顧人性的復雜與真實,不管社會生活的另一生態,是那個時代作曲家的三個病征,也預示了花園與圣殿的不祥與垮塌。浪漫主義文學對音樂的影響,是其象牙塔化的另一個原因。說到根本,19世紀的浪漫主義是貴族化、沙龍化的,排斥大眾。他們只要圣潔,不要卑俗,只要光明,舍棄黑暗,自我魔化而踏空也就不可避免。
具體到舒曼,他是肖邦之前以鋼琴思維創作的作曲家。從形式看,他的片斷式鋼琴作品今天仍受歡迎,很多小品充滿幻象,魔力十足,音符與音符之間充滿唯美的呼吸。但他的交響曲多被專家挑剔,認為其結構散漫,樂思不夠強大,不能有力地撐起塊面;還有配器也不好,聽覺上不銳利。他的藝術歌曲寫得不錯,但與舒伯特這個寫了幾百首藝術歌曲的王者相比,又嫌靈感不足。與當時作曲家相比,他的強項是寫作,音樂評論寫得光彩照人,激情十足。
按照古爾丁的說法,舒曼受當代樂迷歡迎的作品在交響曲上是第三、第四,管弦樂作品有《曼弗雷德序曲》,鋼琴作品《幻想曲》、《童年情景》、《狂歡曲》、《幻想小品》,聲樂作品是《詩人之戀》。以版本與曲目專家的角度選擇,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室內樂作品、聲樂作品《女人的愛情與生活》都好,保存了當代人匱乏的優雅,有甜美的氣味。
傾聽舒曼,讓人意識到時代美學在他身上的激變。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為中國樂迷熟知,浪漫主義的作品在那時被普遍喜愛、推崇。隨著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些氣質更突出、形式上更完美的作曲家占據古典音樂的主體,舒曼與其他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形象與意義退后了。時代把他變成了睡眠者,樂迷們也很少把他當作重要話題與核心的傾聽對象對待。但他音樂里讓人入迷并入魔的東西并沒消失,也許還有待從冰里重新蘇醒的時日。他的理想化,在今天這個物欲時代還有誰被鼓動呢?時人不聽、不議他的音樂,倒對克拉拉與勃拉姆斯還有興致,也算是對誕辰已有兩百年的他的一番注意吧;可這屬于他音樂之外的花邊,時代的聚焦點已經無中心地漂移。
來源:北京日報
· 論舒曼鋼琴變奏曲研究的重要性
· 淺論舒曼的音樂美學思想
· 舒曼鋼琴組曲《童年情景》
· 舒曼聲樂套曲《詩人之戀》
· 舒曼《大衛同盟舞曲》
· 舒曼第四交響曲d小調
· 舒曼第三交響曲降E大調《萊茵》
· 舒曼第二交響曲C大調
· 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
· 第二屆北京國際鋼琴音樂節致敬肖邦、舒曼
· 羅伯特·舒曼 多愁善感令你心醉神迷
· 舒曼鋼琴法蘭克福樂器展受好評
· 【音樂欣賞】舒曼《夢幻曲》
· 八千多個零部件組成 舒曼鋼琴征服歐洲人
· 舒曼鋼琴奏響交響音樂會《中外名曲》
· 舒曼:阿貝格變奏曲
· 舒曼鋼琴激情演繹交響樂
· 舒曼:d小調第四交響曲
· 【音樂百科】舒曼國際音樂比賽
·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 舒曼:鋼琴套曲《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