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大師,堪比舒伯特
舒曼(Robert Schumann)的作品,以聲樂、器樂的小品為最多,似并不追求鴻篇巨制,以致人們在大師如林的19、20世紀作曲家中一度對他的地位表示懷疑。但經過時光的檢驗,真正的樂評家對他的天才貢獻給予了極高且一致的評價。具有代表性的古爾丁在《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上,毫不吝嗇地將舒曼排在第八位,居同時代的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約翰・施特勞斯等以及大多數歌劇作曲家之前。排在舒曼之前的,僅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海頓等寥寥數位圣人,這恐怕是100年前很多人想不到的。
德奧大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居古典音樂創作統治地位,上述排行榜中的前10名無一例外地來自德奧。排在第七位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有趣的是,歌曲創作也是舒曼的強項。來自奧地利的舒伯特和來自德國的舒曼,一生創作的歌曲都多達500多首,是任何古典作曲家都難以匹敵的,只不過對中國人來說,舒伯特的歌曲更加知名,一首《圣母頌》,便廣為流傳了。
和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大師一樣,舒曼的音樂創作,特別是歌曲創作與他的戀情大有關系。不同的是,貝多芬、柴科夫斯基沒得到,而舒曼得到了,所以他的歌曲大都溫暖熱烈,愛情歌曲占了絕大多數。他的愛人,便是在音樂史上也很有名的克拉拉(Clara Wieck)。克拉拉出身鋼琴世家,小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鋼琴神童,少年時就到法國等地巡演,19歲時在當時的音樂中心、肖邦、李斯特等大師輪番上場的維也納連續舉辦多場獨奏音樂會。她嫁給舒曼后雖然生了8個孩子,卻依然練琴和外出演奏,并于59歲成為法蘭克福一所音樂學院的史上首位鋼琴女教師。在歐元使用之前,德國的100馬克紙幣上印著的女子頭像,就是克拉拉。
舒曼曾拜克拉拉父親威克為師,學習鋼琴和作曲,并寄宿在他家。那時克拉拉還是個比舒曼小9歲的小丫頭,但舒曼很快就喜歡上了這位天才美女,并展開了長期的追求,雖遭克拉拉父親堅決反對百般阻撓,仍屢敗屢戰,終于1840年30歲時抱得美人歸。婚后這一年,舒曼志得意滿,創造力大爆發,竟寫了約140首歌曲!他的多首廣受喜愛的傳世歌曲都產生于這一年,它們包括《獻詞》(一譯《奉獻》)、《月夜》、《胡桃樹》、《美妙的五月》(一譯《燦爛鮮艷的五月》)等。這些作品大都是在文學、詩歌方面有扎實功底的舒曼的即興之作(他也是當時著名的音樂評論家),體現了他浪漫主義、不受傳統拘束的創作風格。曾聽過迪麗拜爾演唱的《月夜》,最后一個音符唱完,仿佛還沒結束,鋼琴還在絮叨,讓你浮想聯翩。而《獻詞》的旋律一直很激越,到結尾卻突然靜下來,筆者意外地聽到鋼琴彈奏舒伯特《圣母頌》的旋律,直至結束,很有意思。
舒曼還寫了不少聲樂套曲、敘事曲等大型聲樂作品,以海涅作詞的《詩人之戀》、《兩個投彈手》最為著名,其中的《詩人之戀》與舒伯特的《冬之旅》難分仲伯。
鋼琴詩人,陶醉幻想中
舒曼更讓人稱道的,還是他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多為小規模,旋律動聽,小巧玲瓏,不求結構完整,只愿意境無邊。聽舒曼的鋼琴曲,像是散落一地的燦爛珍珠,個個熠熠生輝,值得細細把玩。即便是大型作品,也是這些珍珠串起來的項鏈,而非大克拉的鉆石。
大概正是這個原因,《童年情景》受到各個年齡段人的喜愛。這組創作于1838年的鋼琴套曲,與其說是對孩提時代的回憶,不如說是長大成人的舒曼對兒童生活的幻覺。他想像著童年應有的景象,每一個動機都發展成一首樂曲。套曲由13首小品組成,每首都很短小,最短的僅有30多秒,第七首《夢幻曲》還是最長的。第三首《捉迷藏》活潑詼諧,16分音符的輕快旋律會讓你瞬間童心大發。第十首《似乎太認真》和第十二首《入睡》如仙如幻,柔美動聽。古來大師多有寫兒童題材者,如柴科夫斯基的《少年曲集》、德彪西的《兒童樂園》等,也都是鋼琴組曲。相比之下,還是舒曼的小品流傳更廣。舒曼還有包含43首短曲的《少年曲集》,也不如《童年情景》知名。
舒曼最不朽的鋼琴作品還是1836年動筆、歷時兩年才完成的《C大調幻想曲》。寫這部作品時他正經歷克拉拉父親再次成功將他們拆散的痛苦,但仍未失去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音樂中充滿對甜蜜愛情的回憶。他后來承認樂曲表現了他的曲折戀情。1838年,他興奮地寫信告訴克拉拉自己剛剛完成這部作品,并說:“我想我從未寫過比第一樂章更充滿激情的東西,那是關于你的深深悲痛之情。只要你回想一下不幸的1836年夏天,我不得不放棄你的時候,你就能理解這首幻想曲。現在我沒有理由再用如此悲慘憂郁的調子寫作了!”不過,我們現在再來聽這奏鳴曲形式的三樂章作品,會發現“憂郁”雖一直存在,卻并不像舒曼說的那樣悲慘。在第一樂章,筆者聽到更多的是洶涌澎湃的沖動和無可奈何的抗爭。第三樂章旋律最優美,作者特別提示演奏者“要緩慢地演奏,必須保持安穩”。這部作品后來與肖邦的《降b小調奏鳴曲》和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并列為浪漫主義時期三大鋼琴獨奏曲。
舒曼一生,被幻象籠罩,以致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冠以“幻想”標題。1837年一年他就寫了8首鋼琴《幻想曲》,并被他視為自己最優秀的鋼琴小品集。他唯一一部鋼琴協奏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也享有很高藝術地位,創作初期曾被確定為一首單樂章的“幻想曲”,數年后他又增加了兩個樂章,才成為標準的協奏曲。
晚年轉型,專注管弦樂
以鋼琴起家,后又陶醉于聲樂創作的舒曼,在婚后的幸福日子里,突然轉向交響樂,并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完全專注于所有古典大師都不會放過的管弦樂及室內樂作品的創作,使其大師地位最終得以確立。這段時間他即便為單件樂器而寫,也多轉移至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等其他樂器。
1841年初,沉浸在新婚喜悅中的舒曼決定寫大型管弦樂作品。他將與克拉拉在一起的甜蜜溫馨寫進第一部交響曲,并命名為“春天”。創作之初,他為該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分別列了小標題“春天來了”、“夜晚”、“愉快的消遣”和“告別春天”,但不知何故又將其統統取消。不過,后人仍認為這些標題是對各樂章最好注解。例如,第一樂章中長笛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確有春意盎然景象;而纏綿抒情的第二樂章,也能勾起對婚后春夜的美好想像。這部《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一氣呵成,4天完成初稿,一個月定稿。1841年3月31日,孟德爾松在萊比錫的布業大廈會堂成功指揮了該交響曲的首演。從此,《春天》就成為音樂會上的常見曲目,伯恩斯坦、卡拉揚等20世紀指揮大師都留有指揮此曲的經典唱片。
舒曼共創作了4部交響曲,后3部有的雖然動手很早,卻都是在1845年至1851年間完成的。4部交響曲,以第一、第四部最為著名,后者1841年就寫好了,但公演失敗,作者于1851年重新配器修改,終成精品。1848年后,舒曼的器樂創作趨于密集,短短幾年寫了很多器樂小曲、組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較為著名的有單簧管與鋼琴的《幻想曲》、三首雙簧管與鋼琴的《浪漫曲》、兩部《小提琴奏鳴曲》、三首《鋼琴三重奏》、《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曼弗雷德序曲》、《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他在神志還正常時創作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飽受爭議,其妻克拉拉一直拒絕出版,直到80年后經著名小提琴家克萊斯勒完善,才得以流行。
作為音樂詩人的舒曼,多愁善感,敏銳脆弱,其神經質的性格在這段時期逐步強化。有傳記作家稱他“屬于那種為幻象籠罩的靈魂,易于夭折”。他自己也曾說:“音樂仍然吸引著我,我必須經常用暴力使自己離開音樂。”1854年2月20日夜里,舒曼突然起身寫下一個音樂主題,說是舒伯特和孟德爾松的幽靈帶給他的。一周后,他縱身躍入萊茵河,被救起后送入一家私人精神病院。1856年7月29日,舒曼辭世。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