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音響的藝術,是通過聲音的大小、強弱、輕重、緩急、和聲等等,使人的精神受到熏染、陶冶、感化,內心經受情感的體驗,進而影響到人的心理活動,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久遠的效果。所以在二胡教學中對于樂感和音色的追求和訓練,是最基礎的訓練,也是在二胡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從最簡單的音階練習到復雜的樂曲處理,都離不開對樂感和音色這兩個最基礎要素的把握。
首先,要培養學生準確的音準概念,首先是空弦音的校定。在最初學習二胡時,是由老師給校定的,當他們在學習中具有了一定的音高概念時,再讓他們學習定音,在學習中培養他們對音高的聽覺習慣,所以音階練習對于訓練二胡音準,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訓練中不斷培養對音準的敏銳聽覺習慣。音準與否,除按弦音位是否準確外,與按弦手指的力度有相當重要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敏銳的聽覺,校正在練習中出現的音不準的現象,這是學生們必須掌握的,在他們有了大體的音準概念的同時,進一步培養敏銳的聽覺,并在短時間內校正其在練習中出現的音不準的現象。
敏銳聽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屬于“注意”范疇。“注意”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積極狀態,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我們經常說:“要注意音準。”就是說要注意力集中,注意在演奏中的音準,學生要通過訓練逐漸培養"有意注意"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做到時刻注意自己演奏中的音準情況。
訓練音準的把握性。積極聽覺在演奏中起著監聽作用,使演奏者敏銳地察覺在音高上細微的差別,并找出音不準的原因,進而加以糾正把音拉準,然后再通過反復練習,使發出準確音高的動作得到鞏固,從而獲得音準的把握性。
其次,對比與漸感是表示音樂的手法,也是樂感體現的重要手段,音樂是充滿辯證法的藝術,音樂中的喜怒哀樂的表現常常寄寓在輕重緩急的對比中。
所以,從一開始就得向學生灌輸對比的觀念。對于基礎練習中的強弱快慢和指法上的柔滑等等,都要讓學生認識他們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比的關系。只有認識了這種基本的對比關系,才能在樂曲的宏觀處理上掌握和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江河水》這首樂曲,引子的遲到柔弦給人產生凄涼的感覺,而壓柔的運用給人以內心痛苦揪心的感覺等等,通過這種強弱對比和一些手法的運用來表現樂曲的思想內容。
漸感是樂感的重要方面。漸強、漸弱、漸快的處理,對于表現人們心理節奏的變化常常有著非常微妙的作用。絕對平靜的曲子幾乎沒有,音樂總是在程度不同的漸感中呈現的。所以,對學生的漸感訓練非常重要。在二胡樂曲中,引子和散板的漸強、漸弱、漸快、漸慢的處理運用很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音色是區分器樂表現個性的主要特征,要根據樂曲的需要尋求各種變化音色,通過音色的對比、變化,描繪樂曲中不同的情緒、色彩,已成為二胡藝術表現中常用的手法。而力度的運用是影響音色的重要部分。運弓的角度、左手觸弦的力度,都是決定音色好壞的根本。然而,僅有此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從樂曲的內容需要出發找尋和追求不同的音色表現,這就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了,它涉及到演奏者對樂曲內涵的領悟和認識程度。內心產生表現和欲望,氣息的運用也是人們內涵表現的一個方面。一切技術手段的運用都是為藝術表現服務的,而基礎訓練必須配合審美教育同時進行,所有這些都需要從最初的學習中逐步養成。
總之,在二胡教學中,要從一開始就注意學生在樂感,音色等各個方面的訓練,這樣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鏈接: 二胡基礎教程(主講 王云飛)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