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布彝族獨有的簧管樂器,形制與海笛相似,常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流傳于我國四川涼山與云南彝族地區。
馬布:彝族獨有的簧管樂器。彝語的“馬”是竹管,“布”為簧管,意即用竹管插上簧管吹奏的樂器。流傳于我國四川涼山與云南彝族地區。由哨子、竹制管身與牛角管口組成。
馬布的結構和外觀均與小嗩吶(海笛)相似,但管身竹制,哨子單簧。竹制管身長15~20厘米,內徑約0.9厘米,在管身上開有7個音孔(前6后1,有的只開6孔)。管的上端裝有竹制的發音簧哨,管的下端套有一個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口。簧哨用一節長 4厘米左右、直徑O.3 ~0·4厘米的細竹管制作,一端留節、一端開口,在管壁上鏤刻出一片2.5厘米長的簧舌,舌尖緊靠竹節,開口的一端插在管身的上口。
馬布的音色清脆悠揚,富有田野風味。雖然外形與小嗩吶相像,但音色要比小嗩吶圓潤柔和,非常接近西洋樂器雙簧管高音區的音色,并較之明亮。用它來演奏歡快、活潑的旋律時,明亮而粗獷;用它吹奏憂傷、緩慢的曲調時,深情而略帶鼻音,特別在演奏到拖長的尾音時,樂聲如泣如訴,極為動人。馬布的吹奏技術較難,一些快速和復雜的樂曲更需要有純熟的演奏技巧。它常用來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是富有特色和豐富表現力的樂器
中央民族歌舞團改革的馬布,管身銅制,簧哨已由單簧改為雙簧,設有16個音孔(7個指孔、9個鍵孔)。音域由(f~f2)。由于有了半音鍵,幾個常用調轉換自如。音色較傳統馬布更加優美動聽,除用于獨奏外,還是民族樂隊中很有表現力的色彩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