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鐘表定理”給出了一個重要原則,“當人們手上有幾只鐘表的時候,要學會舍棄,堅定選擇其中一只,并以此作為信賴的標準”。二胡學習過程中,音準的標準體系應該是律制標準。最為常見常用的有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純律。
二胡老師往往要求初學者在原把音位將二、三指挨靠作出3、4和7、i半音關系,趙寒陽教授《二胡基礎教程》第15頁三指按弦練習明顯帶有這種特點,使音級序列按五度相生律運行。形成這樣的“初始化”很重要,二胡初級入門宜按五度相生律來規范,便是二胡音準的第一個境界。
學習繼續深入,接觸到分解和弦音型練習。該教程《小號手的歌》,三指的3音,如果有所回歸,即一三指指距比在之前的學習稍稍收一些,音樂更為協調。這實則按照純律的基本特點運行,諸如以后的《光明行》等。為了追求更為和諧的演奏效果,將帶有和弦特性的樂曲按照純律的運行來規范,這是二胡音準的第二個境界。
在趙寒陽教授《二胡中級教程》半音階練習中,需要突破以前學習所固化而成的音階特性,更多樹立音程的意識和觀念;淡化傳統的首調調性規律,更多按固定調規律來進行,使得轉調成為一種簡便易行的技巧。這時,十二平均律則發揮出其音程均分(如其半音均為100音分),轉調方便(沒有音程的運行障礙)優勢,成為鋼琴小提琴移植曲目、高難技巧曲目、復雜大型曲目的首選律制,如《查爾達斯》《流浪者之歌》《卡門》《無窮動》《長城隨想曲》(第二樂章)等。按照十二平均律演奏,并解決其音準問題,這是二胡演奏的攻堅階段。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加強視唱練耳的學習,以幫助其熟悉掌握十二平均律的律制,進而使其成為二胡演奏的一只“鐘表”。這是二胡音準的第三個境界。
一件傳統民族樂器,承載了一千多年的民族演奏技法和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學習二胡,最終的目的是歷史、人文的學習,情感、美學的學習,二胡音準達到第三境界遠遠不夠。在大師手中,二胡就變成了一種神奇,世界各國的音樂、國內各個省份甚至地區的音樂,都能演繹的惟妙惟肖,恰如其分。高水平的二胡演奏必須突破以上三個境界。在一首樂曲里,甚至是一個樂句,往往運用多種律制,這種音準,在傳統的音律分類中是難以見到的,比如湖南花鼓戲音樂中的5音略高的音律,陜西音樂中7音偏低、4偏高的音律等,還有《二泉映月》定把演奏6的偏高等。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從地方文化、區域文化、時代背景特點出發,精心研究每一首甚至每一句的音律特點及表現方式,也就是“演奏文化”,準確表現樂曲的思想內涵和情感線條,才能成為一名成熟的演奏者。
成熟的二胡教程均針對性地附有二胡的精選曲目,對樂曲的作者、背景、思想等作詳細的文字介紹,并對樂曲的結構及樂句的演奏方法、音律的特點進行解剖,使學習者能較快的掌握樂曲的基本演奏方法及表達立意。這種安排已經暗合了音準的第四境界,對引導演奏者進行“文化”的演奏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只有達到二胡演奏音準的第四境界,才能說是二胡學習的成功。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