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前晚,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作為中國音樂金鐘獎的創辦者和“領路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傅庚辰作為頒獎嘉賓出席了前晚的音樂盛典。時下,最為盛行和“泛濫”的流行音樂在傅庚辰看來不免有些“淺顯”,“流行音樂不是主流,而是支流。
·【專題】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美聲&民族)比賽
·【專題】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
前晚,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作為中國音樂金鐘獎的創辦者和“領路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傅庚辰作為頒獎嘉賓出席了前晚的音樂盛典。
昨日,傅庚辰在離開廣州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采訪中,這位老藝術家談到了對當下流行音樂發展的些許看法,在他看來——
“如果音樂僅能讓人感到快樂,而不能使人高尚,則有些遺憾,電視里有些節目,又蹦又叫連播好幾個小時,可這種音樂絕不是主流,很快就過去了。”
電視臺利用黃金時間選秀,過了頭
今年74歲的作曲家傅庚辰先后擔任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他創作的許多作品如《閃閃的紅星》、《地道戰》、《雷鋒》等不僅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同時也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很高興地看到自己所從事一生的事業發展到今天,出現了空前的“音樂熱潮”,“海外學子紛紛回國,國際比賽中頻頻奪冠,音樂培訓遍地開花,演出市場空前活躍,國際交流高潮迭起。就說音樂學院,從建國前的8個,發展到今天的700多個!”
流行音樂不是主流,
而是支流
而面對今天如此“遍地開花”的形勢,傅庚辰強調他對音樂本質的理解,“音樂的本質和其主要功能不是娛樂,而是要給人以力量、享受和陶冶”。
時下,最為盛行和“泛濫”的流行音樂在傅庚辰看來不免有些“淺顯”,“流行音樂不是主流,而是支流。”而且,他認為現在不乏許多組織者利用青少年的娛樂心理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某些電視臺利用黃金時間4~5個小時的優秀資源進行商業模式的炒作,那些歌也極‘水’。”對于這樣的情況,傅庚辰的態度是“一定要控制,不能過頭!”
傅庚辰直言不諱地說,“快餐文化”下所選出的“星”、“秀”都缺乏根基,“那些選手連金鐘獎銅獎的水平都不如!”
這位中國音樂界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表示,他絕不是反對流行音樂,而是要對流行音樂的發展正確引導,避免刻意炒作現象。“文藝不能完全商業化,否則藝術的精髓何在,音樂的信仰何在?”
鼓勵交響樂的發展,要讓交響樂重回金鐘
采訪中,傅庚辰談到他在2001年籌辦第一屆金鐘獎時,設立了交響樂項目,獎金高達10萬元,當年,劉瑗憑借《土樓回響》奪得10萬大獎。金鐘獎別的項目的金獎獎金也不過3萬元。
傅庚辰對此解釋說,當時中國的交響樂發展處于困境,“寫交響樂的人很多,但作品并不廣為接受”,為了鼓勵交響樂的發展,傅庚辰決定突破常規,設10萬元獎金吸引優秀人才,支持交響樂的創作。因為交響樂的創作周期長,“屬于大作品,是個慢功夫,”因此自第一屆后,再也沒有人參加過金鐘獎交響樂項目。
傅庚辰說,“這個項目今后還要繼續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