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始稱“打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是根植于安徽省鳳陽民間古老戲曲藝術的瑰寶,有“東方芭蕾”之美譽。
鳳陽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原系鳳陽民間社事活動中娛神歌舞的片段,后來發生分流,下層社會用來作為逃荒乞討的謀生手段,而統治者則用以歌頌圣明。明朝中后期,鳳陽花鼓流傳到江浙一帶。明朝末年,流傳范圍繼續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滿清康熙年間,鳳陽花鼓被改了曲詞名,流傳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陽觀看了鳳陽花鼓表演,即席賦詩贊道:“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斷路人腸”。乾隆年間,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被改編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鳳陽花鼓歌舞。乾隆年間,鳳陽花鼓開始在宮廷中表演,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甚至漂洋過海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華”、“勝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鳳陽花鼓廣為流傳。1935年,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鳳陽花鼓——《新鳳陽歌》作為電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銀幕上出現。此后,許多電影對鳳陽花鼓都有所表現,如《拉郎配》和《鼓鄉春曉》等。建國后,黨和政府重視挖掘整理傳統民間節目,培養和提高民間藝人,鳳陽花鼓迎來了藝術發展史上的春天。鳳陽花鼓從內容、曲調、道具、服裝服飾到音樂舞蹈等方面都有了變化:歌唱新社會、新生活的清新之詞取代了庸俗低級的內容;曲調發展得更豐富多彩,伴奏大大豐富,舞蹈語匯、道具、服飾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改革開放后,國際友人訪問大包干發源地——鳳陽小崗村,鳳陽花鼓作為友好使者接待了他們。人們用鳳陽花鼓展示改革開放前后中國農村的真實變化,也唱出花鼓人內心由痛苦到幸福的變化歷程,鳳陽花鼓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安徽民間小調《鳳陽花鼓》是“鳳陽花鼓”的另一代表曲目。曲調在四個規整樂句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補充句,接著又有一個相當于“正詞”樂段一半的襯詞段落。與另一首不同的是,它的一、三樂句結于“Sol(5)”音,二、四樂句結于“Do(1)”音,相互間形成五度關系。而補充句及整個“襯段”則全部結束于“Do(1)”音,具有穩定感。“襯段”的另一個特征是一小節為一個律動單位的短小“句幅”結構,這種結構增加了后半段的急促感和跳躍性,與前半段平緩的歌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