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考幾級了?”每年七八月份,這句話幾乎成為家長們見面時的問候語。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組織的2007年暑假在津校外音樂水平考級以及天津市音樂家協會、天津音樂學院組織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在天津市開考,吸引了大量學藝兒童奔赴考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市教委出臺“社會藝術考級與升學不掛鉤”的政策后,近年來天津市參加鋼 琴、聲樂、舞蹈、繪畫、打擊樂等藝術考級的考生人數不減反增,并且考生出現了低齡化趨勢。對此現象,藝術教育專業人士指出,“考級神童”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眼下的“學藝熱”具有較濃重的功利色彩,家長的功利心很可能導致孩子們的藝術生命過早凋謝。
調查:超九成孩子都有“特長”
日前記者在天津市和平區一所小學做了一項調查,內容是讓三年級的孩子寫出自己的特長。結果在全部92名學生中,只有4人表示自己沒有什么特長,而其余88名學生都填上了鋼琴、古箏、薩克斯、繪畫、書法、舞蹈等特長項目,其比例達到96%。
記者發現,有的孩子甚至一口氣填了三四項特長,有的孩子藝齡已有六七年了。然而,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所學的藝術項目,只有三四個孩子可以無需父母督促而主動練習自己的藝術項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家長送子學藝主要出于以下四種原因:有的家長自己喜歡某一種藝術,希望孩子圓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有的家長把學習藝術視為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出路,希望通過考取藝術特長生等方式在升學中獲得優惠政策;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藝術天賦,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藝術家;有的家長則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加以培養,希望孩子能身心愉快地健康成長。
問題:速成“神童”弊大于利
藝術教育專業人士一致認為,藝術教育不應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素養。著名鋼琴教育家劉詩昆曾表示,對于99.9%的孩子來說,學習鋼琴是他們基礎教育中應有的重要內容。普及的第一個意義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第二才是在此基礎上出鋼琴家。
然而近年來,考級學生出現了明顯的低齡化趨勢,“考級神童”逐年增多。據了解,目前9歲孩子考下鋼琴9級、8歲孩子考下小提琴8級的現象并不鮮見,不少低齡考生追求在考級中“炫技”,選擇遠遠超越他們理解能力的高難度曲目,讓身為評委的專家和教授感到十分意外。“就好像小孩穿了大人的衣服,感覺怪怪的。”一位評委告訴記者,“實際上,很多‘考級神童’都是短期速成的。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級成功,一年下來只讓孩子練考級涉及的規定曲目,其余的什么也不讓孩子彈,結果就是證書到手了,孩子卻產生了厭倦心理,這對孩子的學藝影響很大。”
“這種違背藝術教育規律的拔苗助長式的訓練弊大于利,往往會促使孩子的藝術生命早早終結。”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小號考級評委陳銳認為,“考級都只是為了促進孩子進步、提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它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學習藝術的目的。”
陳教授表示,“考級神童”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眼下的“學藝熱”具有較濃重的功利色彩。“有不少家長急功近利,把考級看成捷徑,使得考級‘變了味’。我們應該警惕‘傷仲永’的悲劇再次出現。”
新聞故事
9歲“神童” 過級只為不再彈琴
“這次如果我能考過9級,以后就可以再也不練琴了嗎?”日前,在中國音樂學院校外藝術考級報名現場,劉驍楠這樣問自己的媽媽,媽媽卻有些語塞。
別看驍楠年紀小,然而9歲的他如今已有6年的琴齡了。他3歲學琴,6歲開始考級,第一次就考過了3級,然后7歲考過6級,8歲考過8級,今年他的目標就是拿下鋼琴業余考級的最高級別——9級。驍楠告訴記者:“我最討厭過暑假了,為了考級,每天都要練8個小時的琴!”
暑假里,驍楠每天早上7時30分起床,練琴時間是8時至12時以及下午2時至6時,中間可以有短暫休息,不過休息時間必須要在晚上補回來,以保證8個小時的練琴時間。正是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驍楠才得以在考場上一次次考級成功。可以說,驍楠獲得的一份份證書,都是用他的休息、游戲時間換回來的。
驍楠媽媽告訴記者,這孩子從小對音樂就特別有感覺,所以家里不惜血本送他學鋼琴。“我倒不指望他真能成為鋼琴家,就是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長,將來升學、就業可以多一個籌碼。”這位媽媽得意地講起自己的“教子經”,“每次考級都要力爭成功,因為小孩子一旦失敗就會對自己沒信心。”為了幫助兒子備戰考級,驍楠的父母每年都會花大價錢請老師陪練,專攻考級曲目,研究考級技巧。
然而令驍楠媽媽有些尷尬的是,當記者問驍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小家伙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考級過關,這樣就可以不再彈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