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施萬春
1936年6月14日,施萬春出生在河北省青縣靳劉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中雖然艱難,但勉強可以保證孩子們的溫飽。當時的靳劉村非常貧窮,放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地,本就瘠薄沒多少出產,在施萬春先生一歲多時,又逢日本鬼子侵擾的兵慌馬亂,一家就連最基本的溫飽也不能保證,只能在饑寒線上掙扎,十分清苦難辛。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掃蕩”、“清鄉”,人們常常要攜家帶口逃離本村,這叫“跑反”。他至今記得母親抱著拽著他“跑反”時日本鬼子的槍彈帶著刺耳的哨音擦著頭頂飛過的情景,甚至有一次渡河時險些翻船溺水,至于吃樹葉野菜、忍饑捱餓,更是常事。
但童年畢竟是童年,這些經歷都成為施萬春感受和認識生活的元素積累。孩子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無論在多么艱辛的環境中都能找到屬于他們的樂趣:抓魚摸蝦、捉鳥掏蛋。施萬春當然是孩子群中的積極分子,小伙伴們也喜歡他,因為他仁義、寬厚,從不欺凌別人。
對于施萬春來說,他的樂趣并不僅僅限于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農閑時節,農民苦中作樂,常要搭臺唱戲?釤岬南娜找雇,也常聚在場院演奏河北吹歌和其他地方小曲、唱唱河北梆子。每當這時,施萬春必定到場,靜靜站著,專注認真地聽,似乎每個神經細胞都張開,汲取著這猶如天籟的音樂營養。不知是這原生態的音樂激活了潛在的天賦,還是他的天賦原來就在默然等待這音樂的滋補,這時他在不知不覺中體味著一種似真似幻的、難以名狀的境界。
爺孫情未了(小時候的施萬春和他的爺爺)
這童年的農村生活成了施萬春童稚心靈的白紙上書寫的第一行文字,深深地印在他的靈魂里,養成了他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積極樂觀的精神,塑造了他質樸、寬厚、仁愛、無拘無束、真率本色的性格。這樣的精神底蘊,也同那時的音樂熏陶滋養一起,成為他后來數十年藝術生涯的音樂母語。在施萬春眾多的音樂作品中,那濃郁的鄉土氣息、淳樸的音樂風格、深邃幽遠的精神內涵,都能從這里找到淵源。
施萬春的父親施振坤念過私塾,所以十分重視子女的培養。1945年,父親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北京(當時稱北平)謀生,并千方百計地堅持供兒子讀書。施萬春被送進了懷德小學。此刻的施萬春雖然只有9歲,但深知上學機會來之不易,所以讀書非常刻苦。有一次放學后同學們都回家了,他仍留在教室里學習,安靜的走廊忽然傳來一陣微微的音樂聲,若有若無,非常優美。他不由自主地找到了那間教室,站在門口,又忍不住踮起腳尖扒在窗口往里張望,他看到了風琴!那風琴在老師的手指下精靈般地奏出美妙的音色、優美的旋律……剎那間,他的世界里充滿了音樂。于是,他開始自學樂理、視譜、手風琴、口琴、大正琴、二胡、笛子,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也開始了他音樂藝術的長征。[文/狐貍 編輯 閆景真]
相關內容
點擊標題進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