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單簧管的初學者和愛好者,在學習演奏單簧管的過程中遇到了好多問題,比如觸及音樂節奏方面就會遇到一些瓶頸,無法逾越。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遲錚,根據他多年的單簧管教學經驗,為這些朋友們指點迷津,以便于讓這些單簧管的學習者們走向更加寬闊的音樂道路。
一 、奏節感的訓練
單簧管的初學者大多數在觸及音樂節奏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限制。眾所周知,中國音樂以自由抒情見長,受此影響大部分初學者在演奏中很難把握住一種自始至終的節奏。因此應引導他們從小就熟悉各種各樣的節奏性強的音樂。培養他們的節奏感。
節奏教學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事,節奏感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時期有意識無意識地去磨煉,通過心靈去感受才會獲得。因此,學習者經常不間斷地聽各種音樂磁帶、唱片,甚至聽各種機械發出的很有規律性的聲響,都會從中受益。而進人專業學校學習器樂的同學利用有利條件,去尋求節奏感好的鋼琴伴奏,經常與之合作更是獲得節奏感的有效途徑。
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為了強調節奏感,有意識地加重每小節強拍音的演奏。譬如在演奏莫扎特的 《 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 這樣一首優美的樂曲時,在每個強拍位置都奏一個重音,聽起來節奏盡管十分鮮明,但其結果卻使人感到沮喪,它已不再給人以優美生動的感覺了,已喪失了原作品的意義。他們之所以將優美的旋律演奏得生硬且毫無生氣,主要是他們內心缺少一種自覺的節奏律動感,為了強求自己按照一種節奏演奏下去,不得不借助人為的重音來加以完成節奏的進行。要解脫這種外來強制節奏的束縛,就必須多聽、多唱、多進行指揮圖式的感受。變外部強制性因素為自身主動性因素
節奏是音樂的精髓,是音樂中最具有人之本能的東西。人們都說維也納人具有天生的節奏感,依我看這與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文化習慣所使然。對于我們的學習者就應該多聽各種節奏特征明顯的音樂,養成某種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就應該有意識地去強調節奏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一絲不茍的節奏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就會逐步建立起來。
二、音階練習的訓練
在每年的入學考試當中,我們都能見到許多同學可以像鸚鵡學舌一樣地去演奏幾首大型樂曲,倘若要問大小調是怎么一回事時,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難以回答出來。其實,在他們演奏的樂曲之中,不乏各種各樣的上下行音階和琶音的出現,這時你一定會感到,他的教師一定是一個缺乏耐心和堅強毅力的“匠人”,他們沒有去教孩子們怎樣去練習和掌握最基本的東西—音階。我認為當你教會一個學生知道單簧管的音色之后,那么下面的一課就是要讓學生徹底明白各種大小調音階的組成,并且了如指掌地去熟悉它們,明白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目前我們使用的音階練習教材大部分是按照升降號的多少來排列的。這樣排列不便于讓學生在自己的樂器上去掌握各調的進行。通常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從單簧管的最低音開始去認識他所接觸的第一條音階,這樣依次向上每個音都可以建立起一條音階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之后,學生掌握了樂器上各調的音階,每次上課讓他們從下至上或從上至下逐條來演奏,其效果非常好。
許多學生把音階練習看作發展手指機能的一種“音樂體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音階練習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訓練手指在運指之中能夠不知不覺地適應各種各樣的指法,為將來演奏樂曲奠定良好的基礎。音階練習可以使學生在后期學習上節省大量的時間,還可以鍛煉學習者的視奏能力。由于熟練掌握了各調音階的演奏,遇到指法比較復雜的情況,手指就會本能地選用最合適的指法來完成。我的體會是音階練得越多越好,尤其當學生開演奏會或考試之前去進行一整套音階練習,會對他的實際演奏起到良好的作用。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