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排鍵電子琴和其他電子產品一樣,隨電子技術的發展而更新換代的。按照音源發生原理分,雙排鍵電子琴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模擬音源時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子元件正值電子管與晶體管交替換代,雙排鍵電子琴音源普遍采用晶體管構成分立元件音源發生器,通過分頻電路產生音階,音色也多是分立元件的模擬電路產生,以管樂音色為主,加以顫音的夸張修飾,可用的聲音效果也屈指可數,總體聽覺四不像,電子味濃,和弦伴奏也比較簡單。
FM音源時期。七、八十年代,YAMAHA公司發明了FM(調頻)音源技術,并迅速應用到其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產品上。由于它采用合成技術,甚至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聲音和效果。采用FM音源的雙排鍵電子琴克服了模擬電路音色模糊、混濁的缺點,以清新、純凈、明亮的新特性使音樂效果更趨合理。這時期的雙排鍵加入顫音敏感鍵盤,聲庫存貯特性,演奏更方便、更具活力。
PCM音源時期。八十年代中后期,PCM技術得到廣泛采用,克服了FM音源的生硬、干澀的缺點,PCM音源技術對真實音色樣本進行壓縮,并可以對原始音色進行創造性的改造,使之產生全新的聲響。這種技術和FM技術的結合,創造了更貼近人們真實的生活環境的音色。這時雙排鍵普遍采用FM和AWM(即PCM音源)雙音源,并增強了音色編輯和節奏音序編程,引入了MIDI接口,和觸鍵鍵盤技術。表演能力得到加強。
AWM2/VA音源時期。九十后期,雙排鍵電子琴隨著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制造工藝的日益精湛,逐步脫離傳統模式,融合成為電子琴、電子合成器、電腦編曲機的綜合體。這時雙排健電子琴采用AWM2音源(第二代高級記憶波形)和VA音源(虛擬樂器) 在音色創造力方面有了飛躍。VA音源擅長最逼真地模擬管樂和弦樂,從嘴唇動作到吹氣強弱,都模仿得維妙維俏。并可以創造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樂器。演奏的感覺接近原聲樂器。新的后觸鍵鍵盤技術和第二表情踏板的引入提高了演奏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