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創作了《臥虎藏龍》的電影音樂而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
“我覺得做電影音樂好浪漫”
作為中國音樂界的“寵兒”,譚盾和很多中國的大導演有過合作。談及跟張藝謀合作《英雄》的時候,譚盾巧妙地說:“他是一個英雄,這個人他就是想當英雄。他非常的自信,也非常有手段,就是用藝術的手段,如何去實現他的理想。”談到與馮小剛合作電影《夜宴》時,譚盾平和地說:“馮小剛是一個非常誠實的孤獨者,無論是他的黑色幽默,還是他的賀歲片,我都可以感受到非常孤獨的一種深刻,這個人很詩意。”由于用語言講不出馮小剛的“詩意”,于是譚盾把感覺轉化成了清冷的《越人歌》,他覺得“這就是馮小剛”。譚盾在訪談中也坦言:“我從來沒有迎合過他們,雖然和他們合作的結局都是非常的和諧。過程中間總是有非常尖銳的碰撞,我覺得他們大概認為我最難纏了……”他在應約創作中,常常別出心裁。在《英雄》里,他想把價值千萬的小提琴給它調低扭低個八度,來表現嘶啞的蒙古長調的那種靈魂。在《夜宴》里,他不讓郎朗彈奏鋼琴,而是用最低音區打擊鋼琴,去表現夢境的聲音。
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初,譚盾就曾經為電影作過曲。在他還在上大學時,就為導演李翰祥的片子《火燒圓明園》創作過插曲《艷陽天》。
當時,他對于電影音樂或許只是玩票的心理,他回憶:“那時我很愛慕劉曉慶,因為曉慶在承德拍戲,便執意要去現場考察、找音樂感覺。”結果他如愿來到了承德,見到了劉曉慶,還吃了她親自給他削的兩個蘋果,突然他覺得,“這個原本心目中很陽剛的女人其實非常溫柔”,于是從承德回來后,他寫出了“女兒淚漣漣”的意境。正是這些大導演的寵愛,才有了今天的譚盾。譚盾一語破的:“如果沒有李安、沒有張藝謀、沒有馮小剛的話,我覺得我今天的電影音樂的事業不會像今天這樣紅火。我覺得做電影音樂好浪漫。”
譚盾在新年音樂會《水樂》現場
“從東方走到西方的馬可·波羅
有人評價譚盾的音樂本性:孤傲、清冷、怪誕。但他自己認為成功的秘訣在于,“我想可能是我在音樂里融入的東方文化和中國式的哲學思考吸引了大家吧。我創作了《臥虎藏龍》的主題音樂,由此,中國元素成為我的音樂創作中的必備要素。”于是,譚盾評價自己為“從東方走到西方的馬可·波羅”,“我并不是第一個把東方傳統文化帶進西方的亞洲人,但我喜歡把自己比喻成馬可·波羅。1996年,我創作完成了名為《馬可·波羅》的作品,包含了從京劇到馬勒的多種音樂元素,并獲得了格文美爾古典作曲大獎。在我的心中,我的音樂不僅僅是西方和東方的簡單疊加,而是“1+1=1”的加法。”
年輕時的譚盾曾經說過:“我不結婚,不要孩子,不要家庭,只要我的音樂,我要做個無產者。”但步入中年后譚盾卻說:“沒有心愛的女人,沒有家庭,還要音樂干什么!”
如今的譚盾已經不僅有音樂,還有心愛的女人和兩個可愛的孩子,“那時的我張狂、熱血,女人、父母、家庭對我來說都是多余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可是過了30歲才發現,原來女人跟音樂一樣,是非常難得的緣分。如果能夠找到好的女人,那我情愿舍棄我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