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象上例中的進行,是非常“西化”的,很“古典”的進行,而在現代流行音樂中卻是很少見。從俄國大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開始,重屬和弦總是向下屬方向進行,出現了v7/v-ii7的進行。
上面的例子中,最后兩個和弦在下兩個聲部的聲部進行中有一個平行五度,其實平行五度在近現代的作品中已經不算什么了。
而我更喜歡用i7代替i。
也可以這樣:
現在更流行的做法是i-v/v-iv-i。
另一個例子:
如果把i-v/v-iv-i中的i級換成vi級,會怎么樣呢?(這是我中學時寫的一個曲子的片段。)
哈,變成了很中國味的和聲進行了,其實這個進行應寫做:i-iv-vi-i。小調的vi級音升高,就形成了“多利亞”調式,它是中世紀七種調式之一,恐怕也是最常用的一個。
12、其它音級上的屬和弦
既然我們有了重屬和弦、下屬上的屬和弦、vi級上的屬和弦,那么可不可以有ii級上的屬和弦、iii級上的屬和弦呢?當然可以。可不可以有vii級上的屬和弦呢?小調中的vii級大三和弦可以,而大調的vii級和和聲小調的七級減三和弦就不行了,因為減和弦不能建立起大小調的調性。
除了屬音上的屬和弦習慣上被成為重屬和弦外,其它音級上的屬和弦可以統稱為“副屬和弦”。把副屬和弦運用到音樂當中,音樂就豐富了很多。
上例是我為木偶劇“the bell”中第四幕中的愛情主題的配音,下面是這段音樂的midi文件:
從理論上講,副屬和聲組,不僅可以有副屬三和弦、副屬七和弦,還可以有副屬九和弦,加附加音的副屬和弦等等,但是從效果上,有些和弦不一定很好,這就需要經過摸索、實踐來自己掌握了。通常,七和弦是最常用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我們原來的模進:i-iv-vii-iii-vi-ii-v-i,變成:i-v/iv-iv-v/iii-iii-v/ii-ii-v-i。
其實我更喜歡這樣做:
上例中,我們看到,在n級的屬和弦前面可以加n級的ii級和弦,及n調的ii-v-i。
這個模進,還可以進一步變成:i-v/iv-iv-v/iii-v/vi-v/ii-v/v-v-(i)。
這一下可以一直進行下去,這個進行完全是一個屬和弦到另一個屬和弦的進行,暫時失去了調性,因此可以在任何點上,用解決到主和弦的方法停下來,再鞏固這個調性,就可以成功的進行轉調。13.逐漸轉調法在傳統和聲中,從一個調轉到另一個調的基本方法是利用“中介和弦”,“中介和弦”及兩個調共同擁有的和弦。用的最多的中介和弦恐怕是后調的主和弦了。
傳統和聲中最常用的轉調方法是:中介和弦-后調的屬和聲組和弦-后調的主和弦。這里,屬和聲組和弦可以包括屬和弦和導和弦,前面可以加ii級和弦、下屬和弦、或終止四六和弦,這樣可使調性更鞏固。
以c大調為例,運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轉到的調分別為:a小調、g大調、e小調、f大調、d小調、f小調。我們發現這里面有一個規律,及:c大調能直接轉到的調,都是以c大調各級上的正三和副三和弦為主和弦的調。當然,vii級除外,因為vii級是減三和弦,無法建立調中心。為什么f小調也屬于這一類呢?因為f小調的主和弦是c和聲大調的小下屬和弦。
下面再看看a小調,運用中介和弦可以從a小調直接轉到的調分別為:c大調、e小調、g大調、d小調、f大調、e 大調。包括e大調的道理是因為e大三和弦是a和聲小調的屬和弦。如果從e大調出發,a小調的主和弦是e和聲大調的小下屬和弦,關系和c大調與f小調一樣。從f小調出發,c大調是f和聲小調的屬和弦。
運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轉到的調稱為“一級關系調”。
如果兩個調之間找不到“中介和弦”,那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利用一個“中介調”。這個“中介調”分別和前調和后調都有中介和弦(及和前調和后調都是一級關系調),利用中介和弦先從前調轉到中介調,再從中介調轉到后調,這個轉調的過程及“逐漸轉調”。通過一個中介調可以轉到的兩個調之間稱為“二級關系調”。
如果兩個調之間沒有中介調,這就要通過一個前調的“二級關系調”來轉調,過程是這樣的:從前調出發,先轉到一個它的一級關系調,再通過這個一級關系調轉到前調的一個二級關系調,然后再轉到后調,這個后調稱為前調的“三級關系調”。如果通過兩個中介調還轉不到的調則為“四級關系調”。通過三個中介調可以轉到任何一個調,沒有更遠的關系了。
遠關系轉調時,由于可以選擇的路線很多,最好采用大小調混合的手法,沿途經過的調不要總是大調或者總是小調,混合起來效果更好。此外就是不一定走直線,有時關系比較近的調,也可以通過很多次轉調,繞一個大彎來達到,以豐富和聲的色彩。
下面是從c大調利用逐漸轉調法轉到降b小調的例子,其中最后一次轉調沒有利用中介和弦,這種方式在近代作品中也是比較常見的。
這種逐漸轉到遠關系調的轉調法,在古典音樂中很常用,而在現代的流行音樂中其實很少見,因為這種方法需要比較長的轉調段落,這種段落在古典音樂中,特別是再現之前,非常常見,而在現代流行音樂中幾乎沒有,因此這種轉調法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學上的,古典音樂比較重視調性的功能性,前后調性的邏輯關系、調性沖突、解決等;而現代流行音樂注重調性的“色彩”,而要體現調性色彩的變化,最好是突然呈現一個新的調。比如,用逐漸轉調法從c大調轉到降e大調,在流行音樂中,一般情況下沒有直接跳到降e大調好。
14. 突然轉調法
通過減七和弦的突然轉調
我們知道減七和弦是三個小三度疊置而成的,以同一個音為低音的減七和弦、減五六和弦、減三四和弦和減二和弦,只是和弦音記譜的不同,在十二平均律里,音響上沒有任何區別。
可解決到不同的調:
通過減七和弦的這種模糊性,可以進行突然轉調,直接轉到其它七個調之一。
通過屬和弦或二級和弦的突然轉調:
由于人們對于轉調的適應性大大提高,比較突然的轉調,在近代的音樂作品里也不顯得很怪,這使得作曲家在運用轉調方面更大膽,有些時候往往不用中介和弦,突然加入一個和前面不太有關系的屬和弦或二級和弦,就一下跳入一個新調。這種方式與其說是轉調,不如說是換調。
上面的例子是摘自我的和聲習題,在四小節內從降b小調轉到b小調。此例的第二個和弦為那波里二和弦,本教程的第三章中將有介紹。為了使音樂更自然,轉調時可以運用模進。
色彩性換調: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流行音樂作品,在進入高潮后突然換了一個調,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和聲色彩為之一變,效果非常好。這種換調常用的調性為,原調的上大二度、上小二度、上小三度、下大三度、純四、純五度,上大三度或者下小三度。如果以c大調為原調,分別為d大調、降d大調、降e大調、降a大調、f大調、g 大調、e大調或者a大調。在實際運用中究竟采取哪個調,可根據作品的風格,作者的喜好,和樂器和人聲的音域決定,沒有一定之規,甚至曾四度,即c大調到升 f大調也是可以運用的。
15、第三章前言及傳統的下屬和聲組變和弦。
1) 前言
學到這一章的朋友,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根據我的音樂實踐和國內音樂以前的發展。我的感覺是國內流行音樂的和聲還停留在比較簡單的階段。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眾欣賞口味在和聲方面還趨向簡單,一是音樂從業人員的素質還有待提高,一是對于音樂有生殺大權,對于大眾潮流有引導作用的一些唱片公司、音像公司和傳媒的領導人的品位也有待提高。總的來說國內市場上的音樂在和聲上趨于簡單,一般來說本教程的前兩章內容應該說對于一般流行音樂工作者已經夠用,而后兩章的有些內容有可能超前。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抱怨,說一些非常好的和聲進行得不到傳媒或大眾的認可,在此我深表遺憾。也因此,對于準備學習本章及下一章 “爵士和聲”的朋友提一個醒,如果由于根據本教程的內容而編配的和聲,被音像公司老板認為“太洋”或 “不符合大眾口味”,鄙人只能表示同情。
仍然愿意堅持學習的朋友,我祝你們在一番苦功后,能更充份的享受別人無法享受的音樂帶給人的樂趣。
2) 那不勒斯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又稱為降二和弦,用bii或n表示,不同國家標記不同。它最開始時建立在小調上,后來逐漸被大調采用,它的用法和ii和弦基本相同,但作為建立在降ii級音上的和弦,當解決到屬和弦時,根音往往有一個曾四或減五度的跳進,而它的轉位形式,比原位來說較少用。
這個和弦是一個特別“洋”的和弦,用的時候應當注意作品的風格。
另外,還有一個和弦和它非常相似,但是在理論上屬于屬和弦的變和弦,就是“導七和弦降三音”,這兩個和弦雖然在理論上完全不同,但實際效果很接近。關于屬和弦的變和弦將在本章的稍后介紹。
那不勒斯和弦也有它的屬和弦,但和調性音階差得比較遠。
那不勒斯和弦的另一個用法是在變格進行中代替下屬和弦。
這時也可以用那不勒斯七和弦來代替三和弦。
3) 降vi級和弦
我們發現上面的降ii和弦的屬和弦其實就是調中的降vi級和弦。降vi級和弦是vi級和弦的變和弦,標記為bvi,在西方傳統和聲中常見于屬和弦到vi和弦的阻礙進行中代替vi和弦。
而現代流行音樂中廣泛應用于任何一個可以用vi和弦的場合中。
而更長用,也更自然的還是在各種變格進行的變體中,其中vi和弦可以以三和弦、大小七和弦、大大七和弦,甚至九和弦形式出現。
vi和弦前面也可以跟它的屬和弦。
把這個進行“九和弦化”就得到下面這個較復雜的,但效果好得多的和聲進行。關于復雜的九和弦的運用,下一章有更詳細的講解。
4) 降iii級和弦
上面的vi和弦的屬和弦其實就是調中的降iii級和弦,這個和弦是另一個常見的變和弦,但它和iii級和弦的用法不一樣,它基本和下屬和聲組變和弦的用法一樣,比較長見于變格進行中。
5) 綜合應用
有了這三個和弦后,我們的和聲可以做很豐富的變化,把它們聯起來使用。
這一種聯接方式用的和弦更復雜些。
這些變和弦的運用不能完全等同于原先沒有降的vi級、iii級和ii級,而是有一些自身的運動規律,朋友們需要自己做各種連續的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進行,也要嘗試和不同的上兩章中學過的和弦相聯接,你會發現其中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