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是樂音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樂表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同一幅圖畫用五顏六色展示其美麗和意境一樣,一首音樂作品也要由各種音響色彩才能表達出它的音韻和內涵。不同的樂器之間存在著音色的差別,如笛、簫、打擊樂、琵琶等,我們可以清楚地把它們的聲音辨別出來。即使是同一種樂器,由于材料質地和制造工藝所賦予的"自然音色"也不盡相同。
對于以上音色的區分、鑒別這里不作深入討論。筆者重點著眼于揚琴這一件樂器上如何演奏出優美動人的音色?
揚琴是擊弦發音樂器,它的發音具有顆粒性、穿透力強、清脆明亮等聲音特色,在充分發揮這些固有聲音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其音色形成的規律,挖掘其聲音表現中所蘊藏的潛力,豐富其音色的表現力,是揚琴演奏的一個重要課題。
下面就將自己經過多年演奏實踐對揚琴演奏音色問題的認識分幾點闡述:
1. 必須掌握正確持琴竹及運竹的方法
揚琴是以琴竹為演奏工具的。正確的持竹方法為:將琴竹的四分之一處放在自然彎曲食指的第一關節線外一點上,大拇指自然彎曲,用指肚偏上一點有一定的壓力在琴竹上,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彎曲。以中指、無名指指肚側面貼住琴竹柄,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中指、無名指貼住琴竹柄的位置可有靠里或靠外的變化,但琴竹柄一定要掌握在中指、無名指、小指內,整個手型呈半卷曲狀。
正確的運竹方法要建立在身體放松協調、重力下沉的基礎上,做到:持竹正確、運竹科學、技巧嫻熟。所有一切方式的運力、傳力,都集中到琴竹頭上,最終依靠琴竹頭與琴弦的彈擊,演奏出各種音色變化。
彈奏者,特別是初學者,應該經常檢查矯正持竹的弊病、缺陷,體會其操作細節,在正確持竹的基礎上,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達到得心應手,嫻熟自如。
在持竹、運竹過程中有四點應該細心體察、運用:a.手指、竹柄、竹頭之之間的杠桿作用;b.琴竹的彈性作用;c.琴竹自身的重量和運動中的慣性作用;d.上述作用與控制力的結合。
持竹、運竹是揚琴彈奏藝術表現的基礎,任何好的彈奏都是好的持竹、運竹的結果。
誠然,琴竹的選擇與技術處理對彈奏效果和音色的產生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2. 必須掌握擊弦的位置
揚琴的擊弦點(被擊點)從弦振動的物理現象來講,選擇在靠近琴碼的位置,即有效弦長1/9處,發音最佳,演奏出的音色稱為基本音色。因此處離支點較近,力的傳遞較快到共鳴板,所以發音響亮、清脆,可做常規擊弦位置。但從揚琴音色要求來說,選擇有效琴長的1/7、1/9或1/11處均可。一般地說擊弦點離琴碼越近,聲音越顯堅實、粗狂、敏銳、生硬,若擊弦點選在有效弦長的1/7處,則此處離支點較遠,同時削弱了高泛音的振動,音色圓潤,雜音較小,但不夠明亮,在特殊情況下可做弱奏使用。若再離琴碼遠一些則發出聲音就虛飄單薄不堅實了。
擊弦離琴碼多少尺寸,可根據弦長的比例計算出來。一般地說,低音區的弦長,擊點離碼尺寸稍大;高音區的弦較短,擊弦點離碼尺寸稍小些。
3. 必須掌握琴竹觸弦角度
根據實踐證明:用琴竹頭中間稍偏后一點的部位擊弦,是最佳"琴竹點",因這點是琴竹頭重量的集中點,用這個部位擊弦所發出的聲音堅實有力。琴竹點如過于靠前或靠后都會影響發音力度與音質。
琴竹頭觸及琴弦的角度與音色有密切關系,正確的角度應使琴竹頭與擊弦(幾根弦構成的平面)平行,這樣能使弦(3根或4根)充分均勻地受力,發出悠揚清脆的聲音,如果琴竹頭與琴弦存在一個角度或傾斜,下擊時只能彈到一根或兩根弦,聲音就會輕飄無力,或出雜音。另外,擊弦時琴竹頭與琴弦落點前后是垂直的角度,不能大于或小于90度。
假如由于演奏音色的特殊需要,也可有意識地改變觸弦角度。
4.必須掌握準確的琴竹幅度
運竹的幅度是在同一支點或加長力臂上而言的。腕部作為支點,與小臂作為支點或大臂作為支點,它們的幅度是有長短區別的,用不同支點演奏所發出的音是不同的。根據反作用力原理,琴竹隨著自然彈力和慣性的順勢"回彈",其幅度是下竹的"返程路線"。這樣發音比較自然、明亮、柔和。
運竹幅度的長短(琴竹頭行程的大小)隨發音需要而定。一般演奏有爆發力的強音時,運竹路程較大;演奏一系列活潑、歡快、流暢的音符時,琴竹頭在琴面跳躍飛舞,運竹行程較短。
這里特別要說明:琴竹完成擊弦,在"回彈"之后,它的變化行徑就可能出現弧狀或折線等許多情形。因為演奏第一個音回彈之后,琴竹頭勢必要尋找新的合理的位置,以便去彈擊第二個音符的弦,所以在兩音連接之間琴竹的軌跡及幅度就不可能有固定形態。琴竹運動幅度科學合理,有益于聲音的變化。
5.必須掌握擊弦速度
運竹的幅度加上擊弦速度的變化也會產生不同音色效果。擊弦速度(初速)的不同與音色有密切關系,一般說,擊弦速度快聲音較剛,擊弦速度慢則聲音較柔。速度的控制恰當適度、配合巧妙、變化多端,才有可能產生或柔情似水、清秀細膩,或粗放樸實、氣勢磅礴等各種色彩的聲音來。
揚琴彈奏中每個問題,都不是片面、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相互依存。琴竹擊弦力度大小和運竹速度有關;運竹中所產生的慣性與下竹力度有關;琴弦受力狀況和下竹行程中速度變化或行程大小有關,等等。速度是復雜多變的。假如為尋求音色效果,琴竹在用力狀態下擊弦的行進中,待快要擊中琴弦時(距弦大約1cm),速度撤力作彈性放松,余下的行程由向下擊彈的慣性和琴竹本身的自然慣性來完成。這種用力狀態,音色顆粒性較強。由于運竹行程中的力度和速度的多種變化,彈擊到琴弦上那一剎那,琴弦所"感受"的力是多種多樣的。
另外,我們可以肯定揚琴的運竹速度往往是一種復雜、微妙的"加速度"狀態。不妨可以借助某些力學原理的分析,來推敲運竹中的力度與速度的變化對發音的作用。
6.必須合理掌握"發力點"即運力源
揚琴彈奏中各環節的動作,以及對力度速度等要求,都有賴于"發力點"的牽動。其發自部位是塑造聲音形象的根基。如果沒有"發力點"的啟動,任何活動將是無源之水,無法進行。
揚琴演奏的"發力點",來自演奏者身體的某一部位的有機組合,如:肩、臂、腕、指、腰部甚至臀部任何一處;或靠放松下垂自然重量,或關節運轉、肌肉收縮運動產生的力。總之,"一處發起",全身配合。發力點的力通過其它部位的支撐、傳遞流通,協調有機地動作,落實到琴竹頭上,讓它來完成人們的意圖。
發力點部位是由發音意圖決定的。如輕盈活潑的音型,發力點宜在指、碗部,其它部位支撐、配合;堅實有力的音型往往發力點宜在臂的部位,其它部位支撐、配合;一個爆發力很強的音,其發力點要以腰部為主,其它部位支撐、配合。
這里不對人體結構及其生理現象作更多的分析,但有一點必須說明,就是人體各關節的活動,肌肉的收縮與放松是具有彈力的。可以想象,人體各關節僵硬、呆滯死板的用力,發出的聲音是足以令人厭惡的。
在揚琴彈奏中,有三個彈性環節:a.來自人體的彈性作用,b.琴竹的彈性作用,c.琴弦所具有的彈性。這三個方面構成一個彈性系統,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彈性系統的作用和優勢,使揚琴奏出的聲音更富活力。
7.必須掌握左右手的協調配合
兩手靈活全能,動作放松自然協調,控制力強反應敏銳,是凈化音質、把握各種音色的必備條件。左右兩手的力量,既能均衡統一,又能變化兩手各自的不同控制力,有靈活性,是揚琴演奏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尤其一般人應加強左手的訓練)。兩手力度變化巧妙的配合會產生奇妙的色彩。
在演奏中左、右手運竹的力度每一瞬間都在變化、調節之中。由于揚琴各音區的弦長短不一、粗細不等、頻率各異、張力有別,因而這些琴弦自身的彈力就不同。所以下竹的力度也要"因弦而異"。另外,四排碼每一排碼最佳擊弦點與琴碼的距離也不等同,如果從低音到高音演奏一個連續音階或琶音,這時兩手力度控制和擊弦點的選擇要進行適當的微調,只有這樣才能使各音音量均衡、音色統一協調。
8.必須運用合理的體態與呼吸
演奏者形體動態是揚琴彈奏內在施力的外部表現,是和整個彈奏融為一體的。因為他是良好發音的必然趨動,所以有增強控制力、促進音色形成、豐富樂感的推動作用。
揚琴彈奏和歌唱一樣,既是人體有關部位的協調運動,又是情感的抒發,演奏者形體動作是彈奏中必然的組成部分。所以彈奏姿勢正確、動態形象自如,與聲音的正確形成不可分割。
只有對音樂及音樂作品融會貫通的理解,具有爐火純青的嫻熟彈奏技術,并形成全神貫注、全身投入的彈奏,才能有形體動作與整個演奏結合的最佳狀態。彈奏中故作姿態、矯揉造作或與傳力、運力相脫節的多余舉止都無益于對音質、音色的發揮及改善。
呼吸和彈奏也有很大關系,同樣一個聲音,彈下去是吸氣,是屏氣還是呼氣,它的聲音是有所不同的。為了情緒需要,有時要一口氣屏住或呼出彈下,音色就會有根本不同的表現。彈奏中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音韻和演奏的呼吸息息相關。
9.必須合理運用各種相關的技巧
應用揚琴的各種特殊彈奏技巧和特殊音型的特色展現揚琴音色的魅力。如揚琴的常用技法:撥弦、壓揉、滑抹音、泛音……等,都會產生特有的音色及音響效果。
對有踏板的揚琴來說,某些音色的獲得,則與踏板的應用有直接關系。要通過反復的練習不斷體會,熟練掌握。
10.必須建立正確的主觀概念
在演奏者頭腦意識中,建立起正確的主觀想象,形成塑造完成藝術形象的期望,是全部藝術活動的出發點。沒有這個預想的要求,彈奏將是盲目和無所適從的。換句話說,頭腦的思維想象意識是彈奏活動的指南,如果頭腦中樹立不起各種概念、形象和動態標準,一片空虛,就無法指揮行動,更談不上有什么追求了。所以說,塑造音樂形象,實際是演奏者頭腦意識的體現。
因此必須要求演奏者要有鑒別音樂色彩、分辨音色優劣的能力;要有良好的音樂修養;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樹立起高標準的目標要求,通過演奏中的音色變化技巧達到展現音樂形象之目的。
彈奏者對聲音色彩掌握程度,是藝術造詣深淺的一個標志。但是我們還應該承認:人們對音色的感覺往往是主觀的。這里還必須提一提音色監聽問題;人耳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對發聲過程進行控制和調整的功能。對所發聲音進行監聽再將這個聲音反饋送到大腦,隨時調整發音動作,修正所發之音。音色監聽中,帶有較多的主觀成份,不同的人可能對音色有不同的評價,同一個聲音信號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可能不喜歡,因而造成對音色的褒貶不一。而音色這個聲音要素在記譜法上又無法記錄出來,那就只有靠演奏者的個人理解來展現作品的意趣神韻了。有時遇到同一首作品,不同人的演奏在音質、音色、風格等處理及表現上有所差異,是不足為奇的。
揚琴演奏中,"做"比"說"要困難許多。因為真正從彈奏中獲得良好而理想的音色,并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這只有在不斷加強各項基本功練習,提高全面的音樂素質,并通過藝術實踐,進一步認識揚琴的彈奏規律,才能把揚琴的音色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