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的演奏中,音色可謂是音樂表現的靈魂。而音色又是建立在一定音量的基礎之上。一個好的演奏者,會使聲音洪亮而不刺耳,細膩而不輕浮,抑揚頓挫,層次鮮明,具有著豐富的音樂語言和深度的表現空間。這就需要演奏者具備高深的音樂素養和堅實的基本功。而對音色、音量的控制能力,更是重要一環。也一直成為眾多吉他學習者追求的目標。然而,對于這一基礎方法的掌握,在廣大學琴者尤其是自學者中,卻存在著很多誤區。
“彈”吉他,“彈”吉他,“彈”字當頭。好多人就會把這一“彈”字理解為了“擊弦”。即:指關節瞬間發力后擊向琴弦。如停留在下一鄰弦,則為靠弦彈法(apoyando),如指尖不觸及相鄰的弦,則為不靠弦彈法(alaire)。在這種意識指導下,彈出的音色往往發飄發薄,音量小且不易控制。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況呢?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琴的發聲原理就會明白。
琴的發聲是靠弦的震動,帶動面板震動并由琴體共鳴發聲的。音量的大小是靠弦的震動幅度大小決定的。而弦與面板垂直的震動則可以使琴體獲得最大力的傳導,音量也最大。如要獲得最大的弦震動,直觀地打個比方,如拉弓射箭,要使箭射得遠,則要把弓弦“拉”到離弓的最遠點。瞬間放弦使箭獲得最大推力。而假如你不是去用手拉弓弦的話,可以想象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把箭射出去的。同樣道理,琴弦的震動也要使弦達到既定距離,瞬間放弦,得到充分的回彈力才能震動發音。
首先,手指在琴弦上方待發狀態下,自然放松,當需要時,就要快速、輕松地觸弦。并且無打弦音,同時消去原弦震動。這時手指的力量也僅僅供手指的運動而已。當觸弦后,才真正發力。此時,一定要使指尖部(指肚與指甲的1/2處左右)“咬”得住弦,把弦繃住并帶到盡量垂直面板最遠點(注意,弦的運動方向是指向面板而非外鉤),有按的動作但存在著內的角度。這時的發力點自然就落在了第一關節。因為第一關節發力,①力量大,②這一運動的圓心長、弧長。當弦到達這一遠點后,即要放弦。弦則是由指肚尖過渡到修整光滑的指甲邊滑出,并發音。要獲得飽滿的音色,此時是關鍵。指甲的修整,要光滑。能使弦自然順利過渡并無雜音帶出。這時手指的用力已經完成。應立即放松回到原狀態并進入下一動作。由于為了獲得大音量,動作大,弦運動距離遠,則手指撥弦完成后會觸及下一鄰弦。則為靠弦奏法(apoyando)。而這時的“靠”字,只不過是發力后的慣性作用觸弦。此時手指已開始放松。不過是一個緩沖而已。尤其不要撥弦后繼續發力。為了靠而靠。如果這樣,則由于緊張度過高而影響下一動作的過渡,同樣也會使右手疲勞,速度上不去。上述過程,希望能認真分析、多加體會。
下一步,就可以加以音量控制。弱音則動作幅度小,發力關節也由指根第一關節向前移,使運動圓心縮小。撥弦后,就可以不觸及鄰弦直接回到原狀態。就成為了不靠弦奏法(alaire)。當這一基礎方法掌握后,就可以通過改變觸弦點改變音色。由品格上方至琴碼處,是一個由圓潤到明亮的過程。而通過手指的前后反轉,則可以使弦滑過指甲或直接由指尖放弦,就可獲得兩種音色的調節,如左右反轉,則可以使弦滑過指甲前半部或后甲尖。就可以獲得明亮至尖銳的音色等等。
古典吉他的音樂表現是干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彈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鉤、挑、彈、撥、掃、擊打等等技法,都是音樂表現的組成部分。靈活掌握,合理運用,就會使您的演奏錦上添花、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