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專業.它應該算是演奏器樂里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但他的成長和發展卻是所有器樂中最為緩慢和艱難的.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打擊樂器牽涉的面太廣了,如果按今天新音樂的標準來看的話凡是能敲響碰響的東西都可以是打擊樂器,而從古典音樂中來看打擊樂器也分為有音程(調性)樂器和無音程(調性)樂器,其中就有-定音鼓,馬林巴,顫音琴,木琴,小鼓,镲等等.而在音樂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時期對打擊樂的定義又是有各自的特色,所以導致打擊樂直至今天在器樂的舞臺上還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蕊".然而今天鍵盤樂和弦樂已經發展到頂峰時期時所有作曲家們把他們的目光又投向了打擊樂器,我想隨之邇來的將是打擊樂朵朵綻放的鮮花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展放奪目的光芒!
現在我們再把目光重新投回音樂的長河中我門可以看到無論在哪個音樂時期打擊樂一直都作為節奏型樂器被各個作曲家使用著直至今天,因此我門可以看出節奏在打擊樂中占據了主要地位,軍鼓在所有打擊樂器里是最為吃功夫的一個樂器,它也是節奏型打擊樂器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樂器。
軍鼓的技巧可說是所有打擊樂器中最基本且能與其他樂器共融通的技巧,所以說想要學好打擊樂器,首先一定要認真的練好軍鼓技巧才行,在軍鼓中「輪奏」「滾奏」「復合跳」這幾個詞軍鼓的術語上都被稱為ROLL,其實際含義就是長音。在演奏軍鼓的長音中延伸出了其他的幾種演奏方法例如顆粒性較強的雙跳,三跳式滾奏,和音響效果較強的無控制跳等等在以下的文章中,會做具體的介紹。
(一)軍鼓棒的握法
軍鼓棒的握法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傳統式的握法,一種是相對式(對稱式)的握法,還有一種是扣腕式(現代式)的握槌方法。先來介紹相對式的握棒法。
1、對稱式握法:
當我們拿到鼓棒時,首先要先找到鼓棒的支點(手握住這個地方將是最適宜下槌后鼓棒受鼓皮的震動力而反彈的地方)。如果說我們將棒子分為三等份(槌頭,槌身,槌尾),那么支點的地方大約就是在近槌尾3分之1等份的地方。為何說這個點是支點呢?這個其實就是物理的杠桿原理了,我們握住鼓棒的其他位置試著當支點看看。你會發現,只有在大約近槌尾3分之1的地方握住鼓棒來敲擊其下槌后鼓棒受鼓皮的震動力而反彈最高。由此證明了那是最加的支點.接下來用食指和大拇指抓住這個支點。鼓棒在食指的位置是食指的第一關節處。而大拇指指尖去食指其平用指肚與食抓住鼓棒。施力的方法是讓鼓棒在兩指中間可以很松弛的上下移動且不會掉落為原則。接下來中指有整個第二的指節勾住鼓棒從而形成三指控槌剩下的無名指和小指輕扣鼓棒,盡量試著讓棒子與手臂成一直線以便有更多的肌肉可以控制鼓棒。兩手手心相對,左手的握法與右手一樣。
2、傳統握法:
右手與上述對稱式握法相同,左手用拇指與食指的虎口夾注鼓棒的后端,然后自然的把拇指搭在食指的第二個關節上,這時手中的鼓棒會很自然的偏向你的手心,然后再用無名指放到鼓槌的下部,左手以轉腕來完成敲擊動作.
3、扣腕式握法:
扣腕式也有人稱之為現代式,握槌與對稱式大致相同,只是手心朝下.
(二)敲擊的位置與夾角(基本音色)
握槌的方法至此已告一個段落,接下來我門將碰到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敲擊的位置.在鼓上敲擊的位置分為擊鼓圈和擊鼓點.所謂的擊鼓圈就是以鼓心為中心,從鼓心起向外均勻的劃分出一個一個圈,在每個圈里的音色都是一致的.這點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同一個擊鼓圈里敲出來的聲音才會一樣音色才會統一.隨后就是擊鼓點,所謂的擊鼓點就是我們在下槌后鼓棒與鼓皮相接觸的那個地方.兩個槌的擊鼓點應該是完全相對應的.擊鼓點是可以移動的但是無論怎么移動一定要是在同一個擊鼓圈里,然后相對穩定的敲擊在兩個相互對應的敲擊點上.此外另一個會影響到敲擊聲音的問題就是槌頭與鼓皮的夾角.夾角過大則容易形成手臂掉起從而造成槌頭劃過鼓皮聲音發虛而不是敲擊到鼓皮同時聲音也是發虛的.同樣道理夾角過小容易鼓棒磕邊發出不必要的雜聲.因此槌頭和鼓皮正確的夾角應該是45度左右.剩下的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演奏人都是處在放松的狀態下的.
(三)單\雙擊練習
一般來說單擊練習通常是不會有太多問題的!不過在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一些我認為應該要注意并且特別加要強的要點。
1、單擊練習:
熱手(WARM UP)練習:練習左右手的平衡.穩定及基本音色。在每次的練習前,就有如作運動在正式訓練前都必須要有暖身操來幫助筋骨活絡,避免運動過激而受傷,并且熱身準備能在正式訓練時讓訓練的效果達到最佳化。所以熱手也是練習前所必須的第一道手續。
(1)每天熱手時一定要注意,敲擊的握槌方法,擊鼓的位置,夾角是否正確以及在高速敲擊下人的狀態是否放松等等.
(2)在熱手是還可以通過握住不同的指點來完成馬拉松(耐力)訓練,在手處于松弛狀態是支點就*后讓槌變的稍微重些來增加手揚吹槌的負重力在手疲憊時指點就*前讓槌變的稍微輕些以便讓手得到適當的休息但敲擊不能停下來,從而增強手的耐力,一般耐力訓練至少30分鐘以一個較快的且手能夠承受的速度.
(3)腕指結合運動:在敲擊中只動手腕和只動手指都是不可取的.動腕是大運動在演奏弱的樂段時就不如運用手指來的靈巧.動指雖靈巧但缺乏力度,因此一定要腕指結合取長補短.
2、雙擊練習(滾奏;復合跳):
在單擊的基礎上,讓鼓棒在下槌碰到鼓皮后通過鼓皮的反彈力獲得再一次下高度通過下壓而產生的反彈敲.,這就是雙跳.只動一次手腕而產生的兩下敲擊,高頻且勻速的雙跳可以形成顆粒性很強的雙跳式滾奏.雙跳是軍鼓的重要演奏手法之一,也是提高軍鼓技巧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只一,因此除每天都要練習外在初學和中途中一定要給予馬拉松練習以增強手的耐力.此外配合雙跳練習的還有就是復合跳.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練習,即可以是雙跳的輔助練習也可是換槌法的倒手練習.在演奏中為了達到速度的要求或是樂器自身條件所限的情況下必須由左手或右手完成多敲擊一下或數下的演奏狀況時,為了確保這一切的順利進行前輩大師們創立了復合跳.其目的就是在以一個手完成多下敲擊時聽上去的感覺要和兩只手完成的效果是一樣的.
在這里我簡單的提供以下幾種練習方法以供參考:
[注:R=右手L=左手]
(1)RLRL RRLL LRLR LLRR
(2) RRLL LLRR LLRR RRLL
(3) RLRR LRLL LRLL RLRR
(4) RLLR LRRL LRRL RLLR
3、無控制跳
滾奏的另一個演奏方法.比起雙跳式的滾奏無控制跳更象是軍鼓的長音.(我們知道軍鼓是沒有延長音的它的聲音只是通過敲擊而產生的高頻震動,為了彌補這一樂器自身的缺陷前輩大師創立滾奏的技術)以這個目的來看的話只要讓聲音保持不斷就達到了長音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成了滾奏的運做.那么怎么完成這一運做呢?它和雙跳式的滾奏又有什么區別呢?是這樣的雙跳式的滾奏永遠是一個手兩下這樣輪換交替的,而無控制顧名思義就是動一次手腕敲擊通過鼓皮的反彈盡可能的多跳沒有限制,這就是無控制跳.其自身特點是前松后緊這是反彈力和慣性的原理反彈力總是開始大越到最后就越小,同時剛開始時鼓棒因反彈力的關系就會跳的特別的高然后就慢慢越來越低了.為了達到均勻一致的目的在敲無控制跳時,當敲完第一下后要趕緊用食指手整個手來壓一下鼓槌使其彈跳的幅度和后面差不多然后趕緊放松通過前面的擠壓能增大鼓皮的反彈力從而時后面的彈力增加以便于增加彈跳的數量和質量.此時當一個手的無控制跳的彈力減弱時另一手趕緊敲下去這樣就能銜接上了.無控制跳可以說是軍鼓的一項高級技術所以要話很多的時間去練習.
(四)力度(表情記號)的練習
1、漸強漸弱:
一般情況下人們見到表情記號時就會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映。通常這種反應反而會影響整個曲子的整體性和張力不夠或者是太過張狂。所以如何做出適度的漸強減弱是對曲子的張力和統一性頗為重要的一環。漸強減弱原則上是一個比一個響然后是一個比一個弱,但在整體上來看是漸強要晚減弱要早.強的可以蓋過弱的更強的可以蓋過強的所以漸強不怕晚,反之弱就必須要提早做出來留出讓音消失的空間.
2、不同力度的練習:
軍鼓的力度練習一定要配合相應的擊鼓區域.通常來說由鼓心到鼓邊是由強到弱同時鼓的彈力卻是由弱到強一定要注意下槌的力度和速度.值得注意的是1,2兩種練習綜合起來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的是在鼓面上移動漸強減弱時兩只手一定要平移不能一前一后,如果是一前一后就形成了不在一個擊鼓圈內的敲擊音色不同一永遠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五)練習軍鼓一定要克服一下幾點常見的問題:
1、剛開始練習時打擊的時間(Tinging)不均勻.這時一定要看看是不是在同一擊鼓圈,擊鼓點是否一致,楊槌高度是否一致,用的力度是否一致以及速度是否一致如果都統一了那就肯定不會有問題了并且回獲得一個很好的軍鼓的基本音色.
2、滾奏時打擊的聲音不夠均勻.兩手彈跳力不統一音頭太多.多用耳朵來衡量.
3、握鼓棒的姿勢自己覺得不舒服(不容易控制住鼓棒的穩定性)這時慢練.
4、敲滾奏時容易緊張,動作頻率過高.
打擊樂藝術門類繁多,對軍鼓滾奏技巧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強調的是力度平均;速度的平穩而獲得充滿表現力的效果,這篇文章是我在學習打擊樂中一些對軍鼓滾奏技巧體會,以及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