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最早出現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由德國紐倫堡的一位以制造長笛而出名的工匠約翰•克里斯多弗•丹尼爾創造。在他的發明以前,只有管風琴和一些民族樂器使用單簧片。單簧管最初的功能是在高音區取代或頂替小號及蘆笛,蘆笛在法語中是所有小型簧片樂器的通稱。這或許暗示丹尼爾的發明其實是一種經過改良的蘆笛。
丹尼爾為他的“蘆笛”增加了一個單獨的笛頭和一些按鍵,改進了喇叭口。這些改動使這種樂器具備了演奏第三和弦和第五和弦的能力。由于配器的原因,在18世紀初期單簧管的使用十分有限,這或許也是因為這種新樂器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單簧管樂曲出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恩斯特尼•羅杰出版的樂曲集里。當時的單簧管只有兩個鍵,小型喇叭口在1720年被加入,最長的下部按鈕則是為了演奏底音E而加入的。直到19世紀末期,這種樂器已經有了5~6個按鈕,并且開始了分段制造。單簧管曲譜也都進行了移調,所以相同的指法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單簧管上演奏。
19世紀,大多數交響樂團都已經把單簧管加入到了樂隊編制中。而這種樂器在室內音樂的地位則是由莫扎特所確立的。早期單簧管音樂作品包括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創作于1748年的兩支單簧管和圓號序曲,以及莫扎特創作于1791年的單簧管協奏曲,而莫扎特則是第一位在交響樂中給予單簧管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到1800年單簧管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了。1800年到1840年是這種樂器的快速發展時期。1812年,伊萬•馬勒把一種新設計的單簧管帶到了巴黎藝術學院,這種新樂器共裝有13個按鍵,比丹尼爾早期的發明有了極大的改進。馬勒則被認為是單簧管發展歷史上第二個最重要的人物。現代單簧管發展于1800年到1850年之間,更多的按鍵被加入到樂器中以改進某些音。笛頭和聯接管的改良則使這種樂器的音效達到最大化。
單簧管歷史上的最后一位革新者則是亞辛•卡羅斯。他在1839年制造了后來被廣泛應用的勃姆體系單簧管。這種體系是以它的發明人西奧博爾德•勃姆命名的,勃姆通過使用這種按鍵體系,使長笛真正意義地從聲學角度得到改良?_斯還發明了環形按鈕,使演奏者用手指封堵一個洞口的同時能夠關閉按鍵,并通過這種環形按鈕輕易控制較遠距離的洞口。奧古斯丁•布菲則在1840年將針式彈簧加入到了單簧管中,從而完成了現代單簧管的基本改良。
單簧管的家族十分龐大,包括從14英寸長的A單簧到9英尺(1英尺=12英寸)的低音單簧。最常用的則是A和Bb調的型號。由于樂器長度的關系,單簧管由5部分組成——帶哨片的笛頭、聯接管、上節管、下節管和喇叭口。
目前笛頭的尺寸在1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固定下來了,但笛頭則曾經用過多種材料制造——從木制開始,到象牙、金屬、玻璃、硬橡膠、最后到塑料。而將哨片固定到笛頭上的方法原本則是用蠟紙繩系上,直到19世紀早期馬勒才引入了現在的金屬固定夾。聯接管被認為是單簧管中相對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它對簧片震動的傳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上節管和下節管盡管現在被分開制造,但在早期的單簧管中卻并沒有分開。它們是在18世紀中期為了解決樂器過長而被分開的。喇叭口與聯接管一樣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它是整個樂器聲學體系的重點,而并非為了視覺美觀而加上的裝飾。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