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能沒有歌”。人生的搖籃期就是在母親和奶奶的眠歌中度過的。音樂對幼小心靈產影響非常深刻。無論哪個成年人,至少他能稀記起兒時的歌曲,甚至可以一字不漏渥地唱出;當他聽到兒時熟悉的歌聲,那隨時光流逝得很遠的情感體驗會突然襲上心頭,而經歷過的許多事情卻大多淡忘無遺了。讓孩子盡早接受音樂的陶冶,不僅能培養美感,早期發現藝術人才,還能發展右腦形象思維,豐富想像能力,使人變得聰明--因為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音樂家。當然,一般家長也許不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耳濡目染--讓孩子多聽。
“聽比唱更重要”。它不僅能訓練孩子默唱(內心聽覺),尤其是能培養孩子的欣賞能力,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按如下順序進行引導:
首先,聽“音畫性”音樂,打開想像大門。“音畫性”樂曲是單純描寫風光或事物的。聽“音畫”音樂,可以使孩子重現感知過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過聯想組合新的意象。如我國描寫風光的二胡曲《空山鳥語》,笛子曲《早晨》,稍帶情節因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箏曲《漁舟唱晚》等等,都屬于這種類型。這些作品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孩子就會張開想像的翅膀,進入美妙的藝術境地。
其次,聽“描繪性”音樂。培養形象和意境感受能力。“描繪性”音樂既有“音畫性”因素,又插入了情感色彩和情節因素,這樣的作品一般能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構成優美的意境。像蘇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與狼》,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都是孩子們喜愛的作品。尤其是法國作曲家圣桑的組曲《動物狂歡節》,全曲由十四個短曲組成。作者用富于個性化的旋律線條和飽蘸色彩的音響效果,維妙維肖地創造了各種動物的形態個性,展示出“森林公園”的特有境界。抒發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氣氛。其中《天鵝》一曲極為著名。上述這些名曲,應盡可能提供給孩子們欣賞。
2、曲不離口--讓孩子多唱。
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種“訓練”量的要求程度,正是孩子們自發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學校學了一首新歌或從影視片中聽來了一支曲子,他們會經常掛在口邊哼唱。做父母的要保護孩子這種積極性,不僅不能因為打擾了大人休息或交談而加以訓斥,孩子如果沒有演唱興趣,父母還應抽出閑睱時間,以身示范,循循善誘鼓勵孩子放聲歌唱。對于演唱的曲目,要幫助孩子篩選,力求歌詞淺顯易懂,曲調優美純正,風格適宜兒童愛好的經典作品,汰除歌詞生澀拗口、節奏跳躍過多、音域太寬的成人歌曲。同時可購買一些優秀兒童歌曲磁帶、光盤。讓孩子反復聽唱,定能引起濃厚的興趣,形成高雅情趣,排出“靡靡之音”的干擾的影響,進而掌握初步的演唱技能技巧。
3、琴不離手--讓孩子多練。
當孩子有了歌唱和欣賞基礎后,讓他們接觸口琴、笛子、二胡、電子琴等樂器,或專修鋼琴、手風琴等,可以進一步促進孩子樂感、美感能力的提高。在學習中還可推動樂理知識的學習、鞏固和應用,心理反應也會變得更加細微、準確、靈巧。如弦樂器及建盤樂能使手指受到靈活性訓練等。而手巧則心靈,又對發展孩子智力起一定作用。當然學習器樂須有人指導,亦要專一,還要有恒心。等孩子形成一定的演奏技巧時,樂器就會成為他抒發感情的載體,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終身受用。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