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談的“學箏”不是要說如何去學習彈奏古箏,而是在此談談學習古箏在全面提升素質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西晉的傅玄在《箏賦.序》中曰:“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十二,擬十二月。設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也。”在這里傅玄描述了古箏的基本形制,同時還告訴人們古箏是集仁義道德和敏智聰慧之靈氣的樂器——“仁智之器”。
眾所周知,眾多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已予以證實:音樂的學習可潛移默化地使人增強對美的感受能力,能促進增強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人際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如果學習樂器,還可以因為手指動作的反復訓練,而提高動作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能促進右腦潛能的開發和左右腦的平衡發展。可以認為:這對將是社會棟梁的孩子們來說,都是為適應社會飛躍發展和激烈競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投資”。
演奏古箏時,左右手手指勾、踢、托、劈、抹、挑等富有彈性的撥弦和左手吟、揉、按、滑等變化無窮的按弦動作,無庸置疑的可達到學習其它樂器所能產生的智力開發效果。古箏又由于弦長、形狀、木結構、大共鳴箱等器制決定了它發聲典雅柔和、悅耳動聽。加之,古箏特有五聲音階弦序的排列和是一弦、一柱、一音的品位樂器,學彈容易,收效明顯。
不但如此,還因為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在古箏教學中,只要是教者有心,學者有意,定可從那豐富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多的收獲。這里我們用從學習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婁樹華編曲)可學到華夏文學中的成語來舉個例子:
《漁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風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為題,描繪了在夕陽西下時,漁人愉快的勞作和蕩槳歸舟,歌唱豐收的情致。根據樂曲的情緒發展可以用以下的文字來表述:
夕陽西下,登高遠眺。
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碧波萬頃,輕舟蕩漾。
清風徐來,金波閃爍。
櫓歌槳歡,悠然自得。
捕魚捉蟹,滿載而歸。
千舟競發,漁歌對答。
載歌載舞,急槳歸舟。
漁歌唱晚,月兔東升。
風清月白,意韻無窮。
傳統風格、意韻悠長的《漁舟唱晚》可以用這種形式來表現,有故事情節的《林沖夜奔》(陸修棠 王巽之編曲)也可用這種形式來表現:
[一]慘遭陷害 回憶往事 百感交加
[二]逼上梁山 心急如焚 乘夜疾馳
[三]狂風大作 大雪紛飛 千難萬險
[四]沖破險阻 信心百倍 奔向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