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練習弓子用較大的貼弦度演奏保持音,可在空弦上練。方法是:將弓子的觸弦點放在中弓部位,右臂微微左旋以加大對弦的壓力,突然起弓,奏出音頭,弓子拉出10 公分左右驟然停住,但貼弦的壓力要始終保持,所發(fā)出的音響是:“嘎― ! ”再突然推弓,仍然要奏出音頭,弓子推回原位后驟然停住,貼弦的壓力仍要始終保持,發(fā)出與拉弓同樣“嘎― ! ”的一聲。如此反復進行練習,直至熟練掌握為止。進行這項練習時要特別注意,① 貼弦要緊;② 運弓速度要快;③ 弓毛對弦的壓力要自始至終保持而不可松開,當弓子驟然停住時亦然;④ 運弓時要感覺有較大磨擦力,弓毛不可滑過琴弦;⑤ 發(fā)音要頭尾一致,奏出刀切般的效果,而不可是棗核狀。
第二步,右手不拿弓子,空手練習扇扇子的動作。練習時要有意識地將運動的“軸”在小臂中間,使肘和手成為平衡的兩端均勻地左右擺動。反復練習至動作正確、自然為止。
第三步,右手拿弓作空弦快弓練習。先練動作,做到與空手扇扇子的動作一樣正確、自然,并使其純熟;再練發(fā)音,要做到音質(zhì)飽滿、清晰,十六分音符時值準確;然后再練習每八個音和每四個音加一個重音,練至熟練掌握為止。
第四步,練習兩手的配合。選擇一個簡單的音型,如:l = D ( 15 弦)先從每個音重復八次開始,左手動作要有意識地與右手每八個音一次的重音對齊,奏成:l = D ( 15 弦)練熟后變?yōu)槊總音重復四次,左手要注意與右手每四個音一次的重音對齊,奏成二l = D ( 15 弦)練熟后再變?yōu)槊總音重復二次,左手可對右手八個音一次的重音,也可對右手四個音一次的重音,奏成:l = D ( 15 弦)練熟后變?yōu)槊總音一次,左手可對右手八個音一次的重音,最后取消重音,奏成:l = D ( 15 弦)然后將音型逐漸復雜化來加以練習,如:加上快速換把、跳把、快速換弦等,熟練掌握后即可進入快弓練習曲的訓練。 演奏者在快弓方面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 l )右臂動作“軸”的位置不正確,通常是“軸”沒有放在小臂中間部位,而仍象分弓一樣放在肩部,將快弓動作變成右臂的“伸一縮”運動。這樣,當速度提高時,手臂就變得十分緊張和僵硬,發(fā)音也呆板而缺乏彈性。因此,在快弓演奏時,首先要保證動作的“軸心”位置的正確。
( 2 )弓子不能保持“平一直”運行,表現(xiàn)在演奏快弓時弓頭的調(diào)節(jié)螺絲呈斜線或圈狀運動,這就使快弓增加了許多“嚓喀、嚓喀”的雜音。正確的快弓演奏要看到弓頭的調(diào)節(jié)螺絲呈一平直的橫線運動,這樣才能保證發(fā)音的清晰和干凈。
( 3 )貼弦度偏低,把快弓的每個音都奏成了“棗核狀”,這就使快弓的發(fā)音含渾不清,缺乏穎粒性。好的快弓演奏貼弦要實,要將每個音奏成帶有結實音頭的、似刀切般的“嘎一!”的一聲,這樣才能奏出“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動人的效果。
( 4 )拉推弓發(fā)音不均衡,將快弓奏成類似“瘸腿”式的效果。快弓拉推弓發(fā)音不均衡與長弓和分弓的情況不同,長弓和分弓大都是因為弓子重臂的長短不同所致;而快弓本身用弓很短,重臂的長短差異不大,它的主要原因是小臂和弓子的角度不恰當所造成的。如果演奏快弓時大臂過于內(nèi)收,用弓部位又過于偏左,這時小臂和弓子就形成了一個銳角,這樣拉推弓的貼弦度就會有差異,發(fā)音也就不均衡了。解決的方法是:將大臂微微外展,用弓部位保持在中弓略偏左的位置上,使小臂與弓子形成的一個直角,這樣拉推弓的貼弦度就能保持一致,發(fā)音自然就均衡了。
( 5 )兩手配合不密切,常常是左手動作滯后,尤其在快速換把或交替指等左手高難技巧時,更是容易偏慢而與右手對不上“點”,這也是快弓拉不清楚的一個重要原因。要使快弓演奏得清晰而富有彈性,首先右手要保證十六分音符非常均勻,不能有時值上長短的差異;再就是左手的一切技巧,都要在右手換弓的一瞬間完成,按指的“點”一定要與弓子發(fā)音的“點”對齊。為了保證做到這一點,左手的動作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也就是說,當前一個音發(fā)出以后,左手就要準備下一個音的按指動作,如:在快速換把時,手腕和虎口早在換把音發(fā)出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動作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快弓演奏中,左手不能帶有滑音,音與音之間都要呈點狀,不能呈線狀。這樣,才能提高快弓的彈性和清晰度。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