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
如果從音響學原理方面進行簡單的概念界定,凡是以電子振蕩發聲、或用電子設備產生和處理聲音,加工和制作的音樂都可以稱之為電子音樂。但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我們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人們對電腦音樂、MIDI 、多媒體、電子合成器之類許多和電子音樂有關的名詞已不再生疏,但是這些"五光十色"的名詞在電子音樂的"家族"里究竟扮演著什么角色,它們和電子音樂的技術手段、創作方式、音樂類別、風格流派、藝術表現等又是什么關系卻又很難說的明白,諸多方面的困惑積累起來就給人們帶來了概念上的混亂,究竟怎樣界定和認識電子音樂?
我們不妨先把國內、國外有關電子音樂稱呼的名詞羅列、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許多不同,這些不同不僅直接反映出電子音樂在國內音樂發展歷程中的"斷代"現象,也反映出在現實的音樂實踐中某些由概念混亂而造成的理論上的誤區。例如我們在國內經常能聽到各種提法,如電子音樂、電腦音樂、電腦作曲、迷笛、MIDI音樂、計算機音樂、電聲音樂、電子琴音樂、合成器音樂等等總有七八種之多,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相比在國外常見到的規范名詞是:Concrete Music(具體音樂),Tape Music(磁帶音樂), Electroacoustic Music,Electronic Music(電子音樂)和 Computer Music(計算機音樂)。
我們先用排除法把國內的眾多提法簡化一下:"電腦作曲"的實質是(使用)電腦(輔助)作曲,這里所指的作曲還是"組織音符"的傳統意義上的作曲而不是電子音樂作曲,所以嚴格地說它不屬于電子音樂的范疇而是一個計算機與傳統學科相結合的周邊項目;其次,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實為兩種不同的電子樂器,其中電子琴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演奏型樂器應歸屬于器樂演奏的系列,無須作評;電子合成器同時作為演奏型樂器和電子制作設備曾在歷史上有過一段輝煌,但畢竟現在只是作為電子音樂眾多制作設備(工具)中的一員,以它為"操作平臺"的年代作為短暫的過渡早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合成器音樂"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忽略;再其次,迷笛是 MIDI 的中文音譯名,電腦音樂是計算機音樂的小名兒,合并一下"同類項"就可以再減去兩個,這樣已經簡單清晰多了。接下來還有電子音樂、計算機音樂、電聲音樂和 MIDI 音樂,"電聲音樂"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以電子聲學樂器演奏為主體的、由仿真電子聲音構成的器樂音樂系列,如以電吉他、電貝司、電子合成器、電子打擊樂、電子小提琴等等電子聲學樂器構成的不同組合,其實也不在本文的論述之列。
如此說來,主要的誤區之一是國內許多電子音樂愛好者把 MIDI 當成了電子音樂的代名詞,甚至一些從事專業音樂的人都隨著慣性誤以為電子音樂就等于 MIDI 了,特別是把 MIDI 和音樂兩個名詞合并為"MIDI 音樂"成為專有名詞后,更容易使電子音樂的概念和基本內容變得混淆并產生誤導,是有必要加以說明和澄清的。MIDI 作為 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英文縮寫并不包含比字面更復雜的其他內容,最簡單明了的意思就是-"音樂設備(樂器)的數字化接口",所以 MIDI 既不是一個音樂品種,也不能代表某一類音樂形式,更不能作為電子音樂的代名詞,而只是八十年代開始形成的一種音樂設備(樂器)之間數字化連接的技術標準和電子音樂眾多制作技術手段中的一種技術規范。既然字面的內容一目了然,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誤會"呢?我認為大多數人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和缺乏對電子音樂歷史沿革的了解,誤以為只要沾了"電"的邊兒,就是電子音樂了,只要沾了計算機的邊兒,就是計算機音樂了,其實本文前面提的"電腦作曲"的實質是"使用電腦輔助作曲",而不等于電子音樂就已經說明了這個道理。為了能讓大家更加明確電子音樂與 MIDI 在概念上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在我們的日常的飲食文化中,主食有米飯和面食之分,我們暫且把面食比作所有與"電"沾邊兒的全部電子類的音樂,把面食類中的面條兒比作其中的電子音樂,我們知道面條兒具體做法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使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標準,如機器加工類的有掛面、切面、壓面、方便面等;手工操作類的有拉面、抻面、刀削面、手桿面等等。我們可以把MIDI 技術比喻為機器加工的掛面,掛面作為加工面條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有它自身的優勢,如標準化程度高、儲存方便、易攜帶、可批量生產等,但掛面不能因此就等于面條兒。掛面只是完成了把面粉加工成條兒的一個技術環節而不是全部,接下來把掛面做成什么花樣的面條兒才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樣式"上是過水的、熱湯的還是涼拌的?在"個性"上是麻辣的、清淡的還是三鮮的?在"流派"上是擔擔面、陽春面還是延吉冷面??? MIDI 技術作為電子音樂的一種技術標準為我們創作電子音樂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通道,同時 MIDI 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并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電子音樂的眾多技術環節,包括音頻、甚至視頻領域,因此了解和掌握 MIDI 技術原理及操作規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進入電子音樂創作領域的途徑之一;但應該搞清楚的是作為專業電子音樂創作眾多手段中的一種, MIDI 技術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更不是必選。了解電子音樂發展歷史和經典作品的人都知道,事實上在專業層面的電子音樂作品中很少使用 MIDI 技術,在電子音樂誕生和發展的前十十年中,計算機還沒進入電子音樂的大家庭,當然更沒有 MIDI 的問世;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子音樂創作有眾多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就象面條兒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花樣,什么牛肉面、陽春面、炸醬面、擔擔面、蘭州拉面、延吉冷面等等數不勝數,我們完全可以根據音樂風格和內容的需要選擇最佳的技術途徑,比如,我們要做山西風味的刀削面或家常風味的手桿面又何必非把面粉先加工成掛面或切面不可呢?況且做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面條兒更不能簡單照搬我們中國人的常規模式。
無論如何,稱呼只是一種"符號",叫什么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實際內容和形式特征是否"名"符其"實",是否能讓大家準確的對"號 "入"座"。比方說交響樂、合唱、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稱呼絕大多數人都能對號入座,一般不會張冠李戴;電子音樂盡管也有不同的稱呼,但在發達國家大多數人(包括非專業人士)基本上也能明其所指,這是因為電子音樂在已有五十年的歷史,人們通過音樂會演出、電臺廣播等方式對電子音樂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接觸和感性認識,所以都會準確的對"號"入"座",特別是由于電子音樂具有獨特的技術特征,而這種技術特征又常常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當這種時代烙印作為"階段性"的特征經過時間的沉淀最終成為相對固定的音樂專有名詞時,就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通用符號,前面提到的"具體音樂","磁帶音樂","電子音樂"和 "計算機音樂"大都面目清楚,勿庸置疑。時至今日,"具體音樂"和"磁帶音樂"早已作為定型化的"歷史人物"而進入了博物館,電子音樂的發展已經跨入了以數字錄音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新時代,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概念是Electroacoustic Music(電子音樂),和 Computer Music(計算機音樂)兩種主要稱呼, 不過目前在國際領域常見的電子音樂會節目單和CD唱片上的文字說明中則以 Electroacoustic Music 占絕大多數,甚至在查爾斯·道吉(Charles Dodge,美國著名電子音樂作曲家、理論家,計算機音樂專著 Computer Music 一書的作者)1999年來華參加北京電子音樂周的作品介紹中還沿用了 for tape alone ("播放磁帶"形式的純粹電子音樂)的字樣,其實是一部計算機音樂作品,可能還受多年以來的"慣性"影響吧。早期的電子音樂是以模擬錄音技術為工作"平臺 ",不斷吸收和融入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包括計算機技術),一直是沿著一條繼承傳統、兼容并蓄、開拓未來的技術路線而發展至今,得到了專業界的普遍認同;而計算機音樂雖然誕生較晚,但其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工作"平臺"則有著強大的社會性發展動力,特別在與其他媒體形式的溝通和信息互動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近些年來,由于電子設備和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更趨于"計算機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所以二者盡管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著各自相對獨立的音樂理念和技術路線,在音樂風格和演出樣式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新世紀,這種不同和差異正在逐步縮小,很少還有人在名稱上花工夫,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音樂創作、理論創新和技術開發上面。而事實上二者也是在各自獨立發展的過程中正慢慢地趨于向相同的方向靠攏。
現代電子音樂從無到有,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家族"。特別是近十年來,由于電子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子設備和電子樂器的普及以及個人電腦迅速地進入家庭,而使這個"家族"的新成員越來越多,這其中的個性差異和流派細分也伴隨著這個"家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變化,進而產生了行業、領域的再細分趨勢。到二十世紀末,電子音樂由最初極具學術性、前衛性和交響性的"尖端科學"單一品種已逐步擴展到了社會廣泛應用的諸多層面(如大量被使用在影視音樂創作等大眾媒介和家庭化多媒體及以網絡化為特征的傳播領域);同時它也由完全的"實驗室制作"類的專業創作領域逐漸擴展出眾多其他形式類別,以至于衍生出多種以電子樂器現場演奏為主體的新的組合形式(如電子化流行音樂組合的現場演出等)。因而可以說,二十年前對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是無需爭辯、一目了然的,因為當時的電子音樂很純粹,是處在專業音樂的象牙塔尖上,形式也相對單一;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則在此基礎上,更準確地說是在社會應用層面有了極大的發展而且方興未艾,所以對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在專業界是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著專業界自身多年延續下來約定俗成的明確概念;而在社會大眾層面則有著大眾化的、更為寬泛、更為籠統的粗放性理解和認同。不難看出,專業界堅定不移地倡導的"以電子聲學為基礎,錄音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學術性現代電子音樂"與社會層面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應用性電子音樂所存在著的,在音樂理念、技術手段、創作方式、音樂風格、社會用途和藝術價值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層次分明的"界溝"。如果我們經過認真的總結、分析和研究電子音樂的歷史沿革和實際現狀,同時展望未來發展,就可以根據音樂自身的特性在理論的層面上進行梳理和分類,最后我們將得出的一個宏觀方面的結論,那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電子音樂已經由初創時期純粹的專業探索領域擴大到廣闊的社會應用領域,由單線條發展轉化為多元化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似乎可以更明確的劃分出電子音樂平行發展的三個不同層面,也可以說是相對獨立、相互關聯、在未來的發展格局中將相互滲透和影響的三個不同類別。它們是:
1、具有學術性、前衛性、交響性特征的"專業化"的電子音樂
2、具有商業性、普及性、流行性特征的"社會化"的電子音樂
3、具有娛樂性、互動性、多樣性特征的"家庭化"的電子音樂
以上這三者分別代表著現代電子音樂大"家族"中藝術探索和音樂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社會應用的廣闊空間和未來發展的多樣化趨勢。應該指出的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與世界的接軌和融合是大勢所趨,在電子音樂的名詞、概念界定方面也沒有必要"獨出心裁",順應歷史和世界潮流即可,電子音樂作為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有其明確的含義和通用的稱謂,Electroacoustic Music 是特指"專業化"的現代電子音樂,從嚴格的意義上不包括商業性和娛樂性的電子音樂,也不包括以現場演奏為主體的流行化電子音樂。本文將以"專業化"的現代電子音樂為主體基礎,逐步展開對"聲音的解構與結構"的論述。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