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朱同德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與當時的大部分農民家庭一樣,朱同德的父母都是靠天吃飯的普通百姓,生活窮苦而又困難,每日為生計奔波卻又難得其所。蓉城的村里是個很偏僻的村子,村里的人們生活都很艱難,但是卻有著豐富的業余生活。當時,村子里有個貌似與現在的俱樂部一樣的組織,當地人稱為“同樂出”,大部分時候都是農民們自娛自樂演奏一些曲子,大部分都是京戲。小時候,媽媽經常會帶朱同德去“同樂出”玩。朱同德和小朋友們一起坐在一邊看人家排練彈唱唱。那些雖然艱辛但卻安逸的記憶是朱同德的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記憶,對他的將來從事音樂之路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后來,朱同德的父親為了生計、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便到大連去做工人,而此時的朱同德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生。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父親便決定將全家老小都搬到大連居住。當時的大連如同中華大地一般正沉溺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普通工人的父親的工作艱辛可想而知,汗流浹背換回來的血汗錢即使維持生計也很困難。但是父親卻是個樂觀的人,同時也是個音樂愛好者,會吹一點點笛子和蕭,雖然吹得不好,但是艱辛的工作之余也會時不時地隨便吹吹玩玩。但是父親太累了,根本沒有時間管朱同德,即使這樣,朱同德也同樣受到了父親的熏陶,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的朱同德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雖然喜歡音樂,但是根本沒有條件買樂器,只是偶爾偷偷拿出父親珍藏的樂器吹一下。他看到班上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有人買了樂器來玩,非常羨慕。他總是很安靜地坐在一邊看同學吹奏,心里卻是平靜與滿足。那時候,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夠有一件屬于自己的樂器,即使是最簡單的樂器也可以……
朱同德的愿望隨著日本的投降終于實現了。日本投降以后,家里的條件逐漸好了點。父親終于決定給朱同德買個小提琴。于是朱同德就自己挑選了一個小提琴開始自己摸索。當時家里的情況雖然好了點,但還是不可能讓他專門去學習音樂,更不可能請老師來教他。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同德非常喜歡自己的小提琴,也非常高興終于有了自己的樂器。于是他開始自學。說是自學,實際只能算是瞎玩,根本不能稱為“拉小提琴”,甚至沒有人教他需要對弦,什么是對……但是朱同德有滿腔的熱情,因為他非常喜歡,于是在摸索了一段時間小提琴后,又買了手風琴回來自學,同樣是沒有人教,怎么響怎么拉,根本沒有“調”的概念。如今回想起來,朱老師含笑說道:“當初做到那個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也不知道什么調,也不管你什么調,我都能拉,也無所謂調,你唱多高,我就拉多高,也不知道調,就這樣拉。純粹就是業余的玩票,能到那種程度真不容易,我全靠耳朵來聽。現在這些樂器一點也不會了。后來學了正規的樂器,那些東西一點用也沒有了。”
正因為有了“靠耳朵聽” 的音樂啟蒙,才使得朱同德對音樂的追求充滿了熱情與赤誠,這種情感緊緊伴隨了朱同德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