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兩座校園”,作為紐約茱莉亞學院唯一的海外校園,天津茱莉亞學院致力于傳承“原汁原味的茱莉亞體驗”。學院的研究生課程設置聚焦合奏藝術,重視技能的培養,將合作與聆聽放在首位,無論是管弦樂表演、室內樂表演還是合作鋼琴專業,學生們在一次次與老師、同學的合作中領悟合奏的藝術、學習理解和包容的智慧。
在天津茱莉亞學院,無論是日常授課還是舞臺演出,“合奏與合作”是不變的核心與主題。從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音樂會到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音樂會、從日常排練到各類演出,師生彼此傾聽、互相欣賞、同臺切磋、共同演繹各種曲目,在舞臺實踐中完成言傳身教。
在合奏中相識,從合作中啟程,今年5月天津茱莉亞學院2023屆碩士畢業生走出象牙塔,開啟人生新篇章。近半數畢業生加入了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蘇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等國內主要職業樂團;超過五分之一的畢業生走上繼續深造的求學之路或在高校擔任教職;還有的畢業生已經踏上了職業音樂家的巡演旅程。這一次我們與三位優秀畢業生深入交流,共同了解天津茱莉亞學院致力于打造的“合奏與合作”校園文化。
01
師生同臺,享受合作,樂在其中
老師與學生之間同臺演繹、合作切磋,已成為天津茱莉亞學院的校園文化之一。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席執行官兼藝術總監何為表示:“我們日常訓練的最大特點就是老師們的參與度,任何一次排練過程中,都能看到專業老師拿著總譜坐在那兒,隨時發現學生們的問題予以指導。我們在短短的幾年里已經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文化氛圍,老師們也非常享受看到學生們一步步成長的過程!
管弦樂表演小提琴專業的董志一,是天津茱莉亞學院2023屆的優秀碩士畢業生之一,畢業后她進入了蘇州交響樂團工作。她熱愛舞臺,享受合作。同時對演出管理行業也抱有濃厚的興趣。她表示自己很愿意走出琴房,去演奏、聆聽、合作,去打破局限、感受世界、發現自己。
年少時期在美國參加的一個夏令營,萌生了董志一內心對音樂的渴望,進入天津茱莉亞學院后,這份熱情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在主課老師于翔的悉心指導下,她掌握了更加細膩豐盈的音樂表達能力,并懂得了如何去追求極致的細節;叵肫鸷屠蠋熒险n的經歷,董志一仍然記憶猶新:“看于翔老師拉琴和教學,我明白了一件事——他演出成功,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因為他是天才,而是因為他對細節‘摳’得很到位,對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到極致!
天津茱莉亞學院的老師們既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專家,又是享譽國際的演奏家,他們將演奏經驗融入教學實踐。董志一和同學們可以親身觀摩和參與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等教師陣容的排練和演出活動,不斷積累室內樂表演經驗,探索室內樂表演中合奏與合作的本質。
此外,提起在校生活,董志一發現校園內濃郁的合作氛圍令她十分心動。天津茱莉亞學院的許多課程都是圍繞合作而設置的。大家可以組成不同編制的重奏組盡情地用樂器交流溝通,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伙伴們分享音樂之美。學院提供了專業的演出場所和形式多樣的表演機會。同學們可以在學院音樂廳、演奏廳和陳江和劇場參加從獨奏音樂會到室內樂音樂會等各種形式演出,同時同學們都會進入由駐團指揮林敬基指導的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每年參加八到十場管弦樂團音樂會。天津茱莉亞學院成熟的音樂季以及豐富的音樂節和社區演出為同學們提供了充足的舞臺實踐機會。
02
校團合作,千錘百煉,開拓視野
除了日常授課與演出,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還為研究生們提供了與著名指揮家、當代作曲家深度合作的機會,并與國內外一線樂團保持密切聯系。這種校團跨界的合作模式幫助學生開拓了視野,提前熟悉職業樂團的工作模式。正如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常駐指揮林敬基所言:“管弦樂是一門合作的藝術,我們專業的目標是為學生開啟職業生涯做好萬全的準備。”
來自美國的納撒尼爾·布勒茲,畢業后成為蘇州交響樂團的一名大提琴手。而他最初申請天津茱莉亞碩士學位的原因,是相信中國的古典音樂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相比于美國的音樂院校,天津茱莉亞學院成為他最佳的選擇。
在天津茱莉亞學院,他不僅獲得了全額獎學金,更收獲了超乎想象的演出和合作機會。第一次在天津大劇院演奏的經歷讓納撒尼爾印象深刻:他擔任那場音樂會的大提琴聲部聯合首席,在中國指揮家陳琳的帶領下演奏美國作曲家威廉·舒曼的作品,而此時臺下座無虛席。
這種橫貫中西文化、跨越校園與職業音樂家或樂團的合作在天津茱莉亞并不少見。學院有著成熟的樂季、匯聚音樂節、Ensemble+室內樂音樂節等演出活動。由研究生組成的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成立三年多以來,已經與陳琳、邵恩、水藍、余隆、張潔敏、景煥、林大葉等著名指揮家,在校內外合作舉辦了多場音樂會。此外,學院一直與國內外杰出的當代作曲家保持著深度合作,委約創作、國內首演、跨界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始終能夠能走在國際前沿。
而在日常的樂隊排練過程中,從怎樣看首席、怎樣聆聽其他聲部,到嫻熟地演繹大型作品,精心的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們在樂隊合作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學生也會輪流坐上聲部首席的位置了解如何以“領奏者”的身份與其他聲部合作,并引領本聲部。除樂團排練外,為了擴充同學們的曲目量,學院還設置了樂隊困難片段課,富有演奏經驗的老師們悉心為同學們指導樂隊中困難片段的演奏技巧,學生們在擴充曲目量的同時也提前適應了樂隊面試時的環境與狀態。此外學院會定期邀請客座藝術家舉行管弦樂研討會,客座藝術家中不乏世界頂尖樂團的各聲部首席和樂團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分享的真知灼見無不為同學們的職業生涯指明方向。
此外,天津茱莉亞學院一直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機構保持交流互訪,幫助學生提前熟悉職業交響樂團的工作模式。
作為一位大提琴專業的學生,從琴房走上舞臺、從校園走進樂團,納撒尼爾在首席的位置上學會了“合作與傾聽”、在校團合作中增長了職業素養,也在一次次的專業訓練中逐步適應職業樂團模式,在應聘一流樂團時更加從容。
03
聆聽合奏,連接社會,聯結世界
“聚焦合奏精神”是天津茱莉亞學院的辦學宗旨,“合奏”不止是器樂與器樂的和聲、教師與學生的切磋、學院與樂團的聯動,更是人與社會的聯結、與世界的共鳴。正如茱莉亞學院榮休院長約瑟夫·W·波利希(Joseph W. Polisi)博士所說的:“音樂教育不應該局限于傳授如何演奏樂器,必須讓學生發展他們的自然能力,通過音樂學習溝通、協作、責任、耐心和自信等等。這個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只能完美演奏樂器的人,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人’,需要他們用音樂與人交流并參與社會生活!
中提琴專業的顏坤在研究生畢業以后,選擇了去美國讀博深造,并成功獲得了學校助教崗位。他從天津茱莉亞學院走向世界,而回顧在學院的經歷,他想起茱莉亞學院榮休院長波利希在書中談到的“藝術家公民”:“人都是社會動物,藝術家就是一種社會角色,與社會連接特別重要!
相比于絕大多數音樂專業的學子,顏坤的音樂生涯可謂“幾經曲折“。13歲,他才第一次拿起小提琴,這在琴童隊伍里絕對算是“大齡”了;18歲,他仍在“練琴和文化課的選擇”中掙扎,最終他還是選擇去中山大學學習金融并在畢業后進入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26歲,他終于下定決心將會計報表換成樂譜,將手中的小提琴換成中提琴,尋找音樂間的聯結;28歲,他帶著對合奏與聯結的全新感悟走進天津茱莉亞學院。
在天津茱莉亞學院,顏坤真正與“練琴的孤獨”和解。他回想道:“小提琴很多時候要處理比較難的旋律,中提琴技術負擔稍微小一些,我更多感受到的是配合與聯結。在樂團中,你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聆聽所有聲部,然后把中間的這個空白填補上!
而在研究生期間參與的各項演出活動,也使得顏坤真切地體會到了如何與聽眾產生共鳴、如何提升社區實踐能力、如何以音樂家的身份與社會和世界聯結。“我們有時練琴太久了,會忘記將要面對的觀眾是誰,音樂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們需要與聽眾有更多的交流。天津茱莉亞有一門課叫社區拓展藝術實踐,專門講如何幫助聽眾和潛在聽眾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讓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產生共鳴,這也是天津茱莉亞學院“合奏精神”的拓展和延伸。
如今,顏坤走出天津茱莉亞學院,站在新的人生路口,但是他對“合奏精神”和音樂藝術的理解有了厚度。他希望音樂教育,甚至公共教育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里占據更多位置!斑@是我讀博士的目標之一,就像我的老師給予我的各種幫助一樣,我想深化對音樂與對人的理解,有一天能更好地幫助別人。”在畢業離校前的最后一條朋友圈中,他寫道:“萬事萬物,因為聯系而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可以互相依賴,變得和諧連續!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