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音樂的“活化石”——高洛音樂會
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在淶水縣東南方向,距縣城9公里。高洛村有一種村民自愿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會社——音樂會,全名“高樂藍旗音樂圣會”,也稱“音樂大善會”,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地祇廟”祭祀音樂的保存。
高洛音樂會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
高洛古樂有三個特征:
1、從高洛古樂與宮廷“鼓吹樂”樂器種類、編制、曲目、演奏形式基本相同看,它應是起源于秦末,漢初進入宮廷的民間“鼓吹樂”。
2、高洛古樂有“不準增添樂器種類、不準吹納新曲目、不準改變演奏方式”的嚴格會規,因此,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
3、舉行并主持各種民俗儀式,如求雨、迎喜神、驅祟、凈宅、祈福、祈祥、祈平安、祈和平、祈風調雨順、六畜興旺、消彌災禍、祈平息洪澇等,且留有豐富的經、卷、贊等文字資料,因此,高洛古樂是研究當地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特別是音樂)的重要資料。
1931年高洛音樂會為本村天主教堂落成儀式演奏助興
高洛音樂會參加
野三坡大型音樂舞蹈史話《印象野三坡》的演出
由于音樂會有保守的會規,所以,盡管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高洛古樂仍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秦漢鼓吹樂“奏、打、舞、唱、美術”的遺風,也能看到佛、道、儒等宗教及軍樂、宮廷樂對它的影響。高洛古樂被業內專家命名為鼓樂音樂的活化石,它填補了中國音樂史有史無聲的空白。
高洛古樂現有“奏”樂曲80首,“打”樂曲10首,“唱”樂曲15首。
“奏”樂曲,指由管、笛、笙、云鑼演奏的樂曲。其中有唐宋宮廷歌舞大曲、詞牌,元、明時期的器樂曲及淶水民歌等;“打”樂曲,指由鐃、鈸、鼓、板、鐺等打擊樂器演奏的樂曲!按颉睒非种吞浊,其中的套曲《粉蝶》與古軍樂有關。
“舞”指打樂曲中的“舞鈸式”。
“唱”樂曲為古詞牌,用在各類“寶卷”的宣唱中。個別寶卷在宣唱時有化妝表演,如喪葬儀式中的“放焰口”。
“美術”,即用于“請祖、娛祖、送祖”儀式的“功曹像”、反映黃帝功績的“吊掛”、反映道教文化的“諸神像”以及反映佛教文化的“十王像”等。屬于“美術”范疇的還有旗幡、圍帳、碑文等。
僅存的音樂會法器-磬
此外,高洛村音樂會所使用的樂律為古七均律(如笛子六孔間距均等)。記譜用的工尺譜也是古工尺譜的早期形式;打擊樂曲譜則是唐代的“燕樂半字譜”。
1949年以前,高洛音樂會主要為易縣后山“后土黃帝廟”祭祀服務,解放以后,主要服務于民間的喪葬和祭祀儀式,農閑、節假日期間也自娛互娛演出。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非遺經典
高洛古樂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我們應該繼續傳承
不斷發揚
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樣一門
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