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滬劇《陳毅在上海》首演 突破小腔小調演繹大情懷
“百萬雄師過大江,雄赳赳,氣昂昂……”知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孫徐春飾演的陳毅市長乘坐著吉普車一開嗓,就贏得臺下雷鳴般的掌聲。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陳毅同志誕辰120周年,原創大型滬劇《陳毅在上海》于近日在上海大劇院進行首演。
這是孫徐春闊別滬劇舞臺近10年后首次亮相,也是滬劇舞臺上的“金童玉女”——孫徐春與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的再度合作。雖然多年未同臺,他們的默契卻依舊“在線”。首演當晚,兩個小時的演出,劇場里掌聲不斷,滬劇迷大呼過癮。
滬劇《陳毅在上海》由汪天云、蔣東敏擔任編劇,胡雪樺執導,集結了王明達、王明道、王珊妹、徐伯濤、茅善玉、洪立勇、錢思劍、朱儉、吉燕萍、程臻等老中青滬劇名家、新秀,“王派”“解派”“邵派”等重量級滬劇流派名家傾情演繹。該劇講述了陳毅市長在上海解放一年間,為上海解放、城市建設、人民幸福做出的偉大功勛。
唱腔好聽、音樂動人是觀眾對《陳毅在上海》的一致評價。這一好評來之不易。為了塑造好陳毅這一角色,孫徐春從一年前就開始做準備了。他閱讀了大量史料,到北京拜訪了陳毅長子陳昊蘇,還特意學習了四川話。
為了做到神形兼備,孫徐春把陳毅的照片貼在排練廳的墻上,在排練中時刻捕捉其神態。孫徐春還與造型設計糜惠良先后做了3次造型。“每做一次造型就要花上兩到三個小時,不僅要剃去額上的頭發,耳朵、鼻子、嘴唇也都要用特型妝膠水塑型。”孫徐春說,“一個角色要演好,就必須做到形似、神似和情似。”
40多年的舞臺經驗,為孫徐春塑造好這一角色積累了足夠的底氣。舞臺上,他把陳毅豪爽、耿直的性格和氣壯山河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刻畫得入木三分,醇厚的唱腔更是打動人心。
演出過后,有一位觀眾寫下觀后感:“孫徐春的表演太傳神了!陳毅市長的故事我看過電影,沒想到這些熟悉的故事呈現在滬劇舞臺上,能如此感人。”
融入話劇、音樂劇、電影等多元化手段也使得滬劇《陳毅在上海》讓觀眾耳目一新。“陳毅是一個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市長。”導演胡雪樺說,這是《陳毅在上海》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礎上,該劇也表現了上海解放后新舊社會的沖突矛盾、那個時代人的風貌與精神世界。為了更為豐滿地呈現劇情,《陳毅在上海》主創在尊重史實和劇種特色的基礎上,嘗試多元手段融合表現。舞蹈編導黃豆豆則根據劇情的發展,增加了大量舞蹈編排,還邀請上海青年舞蹈團加盟,讓劇情有節奏地層層推進。
“整個劇目的呈現過程,我們都追求一個‘真’字。”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陳毅在上海》劇本創作歷時一年多,數易其稿,經過歷史、黨史方面的專業認證,陳毅家屬也對劇本親自授權,保證了作品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
這里的真,不僅表現在故事內容上。在音樂上,作曲配器朱立熹根據陳毅、張茜、毛人鳳、資本家、工人等人物的特點,創作了具有人物個性標簽的主題音樂。唱腔設計舒悅根據“陳毅市長是個豪情澎湃的人,但他又是個儒將”的人物個性,在“王派”的基礎上融入了京劇、越劇、錫劇的流派特色,還加入了“陽當”“長腔長板”“太子哭墳調”等滬劇曲調,讓人物形象更立體。此外,劇中匯集了滬劇“王派”“邵派”“解派”“楊派”“袁派”“春派”的唱腔,舒悅根據每個演員的特點量身定制唱腔,在把流派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讓每一個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極具辨識度。幻維數碼根據劇情特色,制作了豐富的大屏幕視頻內容,南京路、外灘、銀行博物館、外白渡橋、交響音樂廳等劇中重要場景一一呈現,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觀劇感受。服裝設計李銳丁則根據時代真實背景設計了多樣的服裝和造型,讓其既符合歷史又有鮮明的人物個性,提升了劇目的觀賞性。
擺脫滬劇“小腔小調”的格局限制,上海滬劇院從滬劇《鄧世昌》《敦煌女兒》《一號機密》等原創力作開始,已逐漸走出“大海、大漠、大情懷”的新路,《陳毅在上海》再一次演繹大情懷。
“我們要用傳統與創新兼備的‘上海聲音’,向這位為解放和建設上海作出巨大貢獻的老市長致敬,為滬劇再打磨一部壓箱經典紅色力作。”茅善玉說。演出尾聲,該劇全體演員向大屏幕上陳毅銅像深情敬禮,現場不禁響起持續不斷的掌聲。這掌聲是對這部舞臺作品的肯定,更表達了上海人民對陳毅市長的崇高敬意。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