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北茨竹鎮:小提琴照亮山區孩子們的夢想
5月7日,從渝北兩路出發驅車1個半小時后,筆者來到茨竹鎮華秦小學。還未走進音樂教室,就聽到了小提琴的聲音。
華秦小學,渝北區最為偏遠的山區小學,離兩路城區有60多公里,學校僅有80余名學生,大多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住址最遠的學生,從家到學校有18公里。
今年以來,中國校園健康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持續推進提琴智慧教育進校園公益活動。渝北區經向中國校園健康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成為全國提琴智慧教育進校園公益活動50個共建示范區之一。而華秦小學就是渝北示范區的試點學校之一。
小提琴來到山區課堂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進入音樂教室,筆者看到音樂老師楊琴正用小提琴示范演奏《送別》,孩子們則跟著她練習,反復揣摩樂音的變化、強弱的起伏。
楊琴畢業于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音樂學專業,她與該校另兩名教師,在學校的安排下,曾多次到重慶提琴智慧教育培訓基地學習提琴演奏技巧。目前,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提琴教學技能,能熟練演奏“送別”“小星星”等歌曲。
“孩子們練習拉小提琴非常認真,我們教起來也很有勁,想把自己學到的全部技能傾囊相授。有時候,還怕自己的哪個教學步驟沒有講到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楊琴說,對于初學拉小提琴的孩子們,她先教他們視唱樂譜,把握好曲譜旋律,再教他們演奏的基礎要領。教學中,老師們使用“彩虹譜”對應小提琴的琴弦,讓學生們更容易跟上節奏、找到演奏樂器的興趣,學習起來變得更加輕快。
小提琴拓展嶄新空間
大山里的孩子們能有機會上小提琴課,放在以前,實在是一種奢望。而如今,這樣的機會已經成為現實,他們和城里孩子一樣,都能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
“我們學校的孩子,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走出山外的世界。”華秦小學校長張樹清說,開設小提琴課,為孩子們拓展出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這批學習小提琴的孩子,未來有的可能就讀藝術類專業,甚至成為演奏家。”
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學好小提琴,該校從本月開始,把小提琴課程從每周三節課,調整到每周六節課。“我們增加提琴課程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們多一些練習時間,能更快地掌握演奏技能。”張樹清說。
小提琴課程開設一個月來,受到孩子們的普遍歡迎。其中一名姓龔的學生在音樂上很有天賦。“她的音色很好,我唱過的歌,她聽兩三遍就能記住,而且節奏也把握得很準,但孩子有點害羞,沒有自信,在練習小提琴遇到問題時不敢向老師請教。”
為了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楊琴在下課后就與她談心,慢慢地,楊琴和她越來越親近。通過一個月的小提琴學習,這個孩子初步掌握了小提琴的構造,而且還能演奏幾首簡單的兒歌。
小提琴照亮音樂夢想
“我今后想當小提琴演奏家。”“我長大了,想當作曲家。”“我今后要當一名歌唱家。”
隨著小提琴課的開始,山區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情被點燃,不少孩子都萌生了音樂夢想。校長張樹清說,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要根據孩子們的理想和音樂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小提琴照亮了孩子們的夢想,接下來我們就要努力把孩子們的夢想照進現實!”張樹清說。
另一名姓張的男生,對文化課學習積極性不高,卻有著較高的音樂天賦。“音樂課上,我發現他對拉小提琴興趣濃厚,每次上提琴課,他都十分專注。”楊琴說,別看他上文化課時坐不住,平時又貪玩,但拉起小提琴來,卻有板有眼,還能吃苦。
“開設小提琴課,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音樂的窗,更為他們搭起了一座通向外面世界的橋。”在張樹清看來:音樂沒有城鄉鴻溝,山區孩子與城里孩子一樣,都有享受音樂快樂、追逐音樂夢想的權利。他希望借助音樂,讓孩子們的夢想照進現實,讓他們能夠展開音樂的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