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響合唱《湘江之戰》創作研討會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
大型交響合唱《湘江之戰》展現“長征精神”作品以湘江戰役的重大歷史事件,推動整個交響合唱的鋪展,通過藝術創作,使偉大的長征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大型交響合唱《湘江之戰》演出現場
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藝術創作中心創作并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的大型交響合唱《湘江之戰》,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了創作研討會。選材湘江戰役的《湘江之戰》以交響合唱為載體,回溯了人民軍隊鐵血突圍、強渡湘江的革命征程,展現了紅軍長征過廣西的光輝歷史,再現了中國革命英雄史詩的重要篇章,歌頌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
大型交響合唱《湘江之戰》以1934年冬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為背景,以“搶渡湘江的生命通道,打破敵人封鎖”為主線,鋪展那段血與火的“英雄史詩”,展示“氣壯山河的長征精神”。作品分別由男女聲獨唱、對唱、齊唱、合唱共11首歌曲組成。其中如《江鷗》《鏖戰》《湘江渡》《誰能擋我紅軍》《紅軍和窮人是一家》《天上星星伴月亮》等,既有通過對桂北流傳的民謠“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魚”所反映的那場戰役的慘烈和悲壯,也有對軍民魚水情、紅色血脈傳承的禮贊。作品以湘江戰役的重大歷史事件,推動整個交響合唱的鋪展,通過藝術創作,使偉大的長征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作品注重歷史感與現實感的關照,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痹~作者張名河介紹,歌詞在表現上特別注意向民歌學習,很接地氣,做到語言親切、易懂,想象新奇,寓意豐滿,唱出“紅軍長征的精神氣質”,也唱出“新時代新長征的氣息和氣象”。
“在音樂方面,作品在桂北民謠的基礎上,提煉出一個特色鮮明的音樂主題貫穿全曲,既具有獨特氣質,又增強了整曲的結構力!鼻髡吒堤辖榻B,作品采用獨唱、對唱、領唱合唱、男聲合唱、女聲合唱、混聲合唱的演唱形式,藝術再現了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戰役歷程。在具體演唱段落,如“紅軍和窮人是一家”“天上星星伴月亮”中融入了壯、瑤、苗等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并采用對歌等典型的民歌演繹手法表現軍民魚水情的光榮傳統;在特定的段落,嘗試一些新的配器與和聲手法,力求守正創新。
在刻畫表達宏大敘事和呈現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深刻方面,交響合唱有著獨特優勢。其龐大音樂結構能夠有效地反映中國人民現實生活的壯闊景象和人們的復雜情感體驗。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起,中國音樂家對這一體裁情有獨鐘,創作了諸如《長征組歌》《祖國頌》等一大批革命戰爭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開辟了一條交響合唱中國化的藝術創作道路。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韋璽認為,《湘江之戰》在繼承此前交響合唱作品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創作單位集體組織、集體創作的模式,緊緊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采風調研活動,收集了一批珍貴的歷史史料和人物故事。在創作過程中,重視進行團隊合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使作品融入了藝術團隊的整體風格,創作上實現了藝術思維模式、民族化創作等幾個方向上的創新突破。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建黨百年之際,通過交響合唱《湘江之戰》展現長征以及長征精神,回溯這段還不太久遠的歷史,聽眾在體驗中更能理解革命理想信念,深刻領悟追尋理想、守衛和平、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意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