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教育理念,是確保音樂活動科學有效進行的基礎
打擊樂主要是指用打、擊方式發聲的樂器統稱為打擊樂。包括手鼓、沙錘、鈴、架子鼓等樂器。隨著學前教育的改革,幼兒音樂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打擊樂教學作為幼兒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研究相對卻比較少,并且打擊樂教學活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以打擊樂教學為例,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打擊樂教學策略,幫助幼兒提升音樂素養和綜合素養。
1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音樂好比一位無形的翻譯家,它能使不同地區不同國籍的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作為人類文化和情感傳遞的重要工具,音樂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藝術魅力。音樂教育就是音樂藝術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是以兒童為主體,以適合兒童的音樂為客體,通過教師設計和組織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使主、客體相互作用,以培養和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為過程的教育活動。
音樂教育作為學前兒童音樂的啟蒙教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打擊樂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打擊樂教學是一種關鍵形式,也是提升幼兒音樂素養的重要措施。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可以為幼兒的音樂素養打下夯實的基礎,同時幼兒在音樂理解、情感共鳴、音樂氛圍等多方面內容,建立較為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并且通過豐富的音樂內容,實現自身情感的表達。
2當前幼兒打擊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游戲教學中的認知偏差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育工作必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比欢,在具體操作層面,一些教師卻將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上成了一般性游戲活動,習慣的認為只要快樂就好。因此也存在教育活動中的出現純游戲現象,教師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游戲的設計和組織上,幼兒的確體驗了游戲的樂趣,但卻忽視了教學目的。另一種認知偏差便是過度注重了知識技能的教授,而忽視了情感的體驗和共鳴。這樣的結果是幼兒在整個音樂活動中很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音樂活動的樂趣,幼兒的興趣大大下降,參與度與積極度也不高。
2.2游戲的設計與創編存在不足
一些教師缺乏把握音樂與設計音樂游戲的能力,所設計的游戲與音樂的結構、節奏、音色等表現手段的內在聯系不足,幼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游戲化情境中不能獲得音樂審美能力的充分發展與應有的審美快樂。對于部分年輕教師來說,由于經驗的欠缺,因此在設計時往往容易忽視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個別幼兒的心理特點,沒有提前了解幼兒的喜好,導致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性不高,還有個別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產生恐懼害怕等情緒。也因為從教時間較短,對于游戲的創編也不太擅長,因此在游戲內容的選擇和借鑒上存在不足,仍會高頻率使用一些上個年代的耳熟能詳的游戲。
2.3游戲的組織與實施有待加強
幼兒在游戲時常常會顯得特別興奮,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因此在有些活動中,我發現教師剛引入游戲,幼兒便會紛紛議論,爭先恐后地想要參與,卻忽略了教師對游戲規則的講解。此外,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以及低年齡幼兒規則意識的模糊,幼兒對教師設計的游戲無法理解或存在理解偏差,這時他們便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甚至改編教師設計的游戲,使得教學活動脫離了原本的軌道。尤其是剛上任沒幾年的新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在游戲的順利開展與實施方面會遇到一些困難。游戲的加入還會引起課堂教學秩序的混亂,以及幼兒情緒的波動。由于幼兒的興奮度大幅提升,有些幼兒還會不自覺地發出吼叫聲或做出另類的舉動,這時課堂的教學次序會變得極其混亂,教師可能不得不停止教學活動。
3相關問題的改進策略
3.1改變認知偏差
教師必須明確音樂游戲教育與一般游戲的區別。音樂游戲化教學不僅僅包含游戲的特性,更在于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普通的游戲追求的是幼兒在自愿自主的游戲過程中感受到愉悅的情感,但并無其他技能獲得的要求。音樂游戲教育卻不相同,除了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感體驗,它同樣關注幼兒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如果單單把音樂游戲當成普通游戲來看,大可不必占用教學課時,可直接把音樂游戲放在室外活動時進行。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那些“重結果,輕過程”的教育模式已被推翻。純知識技能教學抑制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阻礙了他們對音樂世界更深入的探索。教師必須明確,幼兒階段的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象。那些注重幼兒技能獲得的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要知道知識技能是永遠也傳授不完的,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引導幼兒感知和探索音樂。
3.2充分了解幼兒年齡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音樂,是一門充滿藝術性和文化心的課程,游戲化的音樂教學活動能幫助幼兒建立基礎的音樂理念,同時借助多種音樂器械,實現自身音樂素養的建立和培養。以音樂為核心,不斷拓展自身的文化理念,豐富幼兒的課余生活。因此,教師的教學意義,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體現和展示。換句話說,即幼兒教師在設計打擊樂教學游戲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和重點。
此外,在游戲化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實際狀況,尤其是幼兒的實際組成,需要根據幼兒的具體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游戲。對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可設計一些合作游戲,促進幼兒間的相互交流,產生更多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和表達。此外,教師也需要根據具體的幼兒發展水平差異,設計一些符合自己班上幼兒能力水平的游戲。以手鼓為例,幼兒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目標,例如提升幼兒的感知能力、協調能力、記憶能力等,再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以感知能力為例,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不同力道對手鼓的影響,從而了解手鼓聲音的差異性,同時借助音樂游戲,讓教學活動更充滿趣味性。例如,在擊鼓傳花的游戲中,教師敲打手鼓,幼兒遞花球,幼兒需要在傳遞過程中,仔細傾聽手鼓的節奏和聲音變化,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增大或者降低手鼓的敲打強度,加速或者降低拍打節奏,讓幼兒在聽的過程中,了解手鼓音樂器械的魅力和特點。當游戲結束后,幼兒還可以模仿教師繼續游戲,由于幼兒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在練習過程中,對于節奏和聲音的把控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引導,提升幼兒的節奏把控力。
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是幼兒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初衷和基礎。與此同時,幼兒的心理特征也是教師不可忽略的一點。在設計游戲的環節和情景時,要考慮到是否游戲會使得個別幼兒情緒不穩定。例如考慮到小班個別幼兒懼怕兇猛動物的心理,教師在節奏游戲《哪個動物來了》中,可將獅子,老虎,大灰狼替換成小豬或小馬,大象等較為溫順的動物,如此一來,便能有效避免幼兒因懼怕兇猛動物而焦躁不安或嚎啕大哭的現象了。
3.3提升音樂游戲的組織與實施技能
教師的教學智慧存在于音樂游戲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游戲的順利開展也確保了課程的順利開展,直接關系著音樂教育的質量,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只有不斷提升教師音樂游戲的組織與實施技能,才能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使得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有更全面與直觀的體驗。音樂游戲的特性決定了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容易出現過度興奮、人際沖突等現象,而通過規則使幼兒保持情緒的適度,舒適興奮狀態是音樂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所以,使幼兒意識到“音樂游戲是寬松、自由的,但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一定規則的基礎上”便十分重要。
教學中發現,幼兒都喜歡敲敲打打、拍拍玩玩,對聲音、節奏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和好奇欲,但組織好一次打擊樂活動并不易。[8]根據實踐發現,打擊樂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借助游戲的形式,再配合恰當的教學器具,幫助活動更有序順利開展。例如,在《小雨沙沙》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借用沙錘模仿雨的聲音。幼兒對沙錘的認識和了解一般較為簡單,大部分的幼兒僅僅認為沙錘是一種玩具,并不會將它當作一種樂器。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契機,讓每個幼兒都能擁有一只沙錘,再聽音樂,一起搖動,形成統一的節奏,讓幼兒能有效融入到活動中。當音樂停了,表明雨停了,幼兒需停止搖晃沙錘,這樣的規則融入到游戲中,也能避免幼兒因為熱衷聽沙錘發出的聲音,而不停晃動沙錘的現象。
再例如,以“木頭人”游戲為例。幼兒依據游戲的不同節奏和場景,展示樂器鈴的節奏特點,如在動的環節中,充分搖動鈴,幼兒可以快速行動,在靜的環節中,幼兒不能發出一點聲音,并需要保持靜置狀態。加入了游戲和音樂器具,不僅可以提升游戲的氛圍和感受,讓幼兒充分感受動靜的區別,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規則,還能幫助整個活動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有序。
3.4樹立音樂活動游戲化教學的正確理念
本研究在對打擊樂教學游戲化的探究中發現,除了教師的認知偏差,游戲的設計與創編存在不足,游戲的組織與實施能力有待提升外,幼兒教師在日常學習中還需注重游戲化教學的正確觀念的學習和培養。
不少幼兒教師在開展音樂課程時,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關注度,盲目使用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但是游戲內容與音樂活動關聯較少,雖然借助游戲幫助教師調動了幼兒的好奇心,但是由于教學內容切入的時機和角度不太合適,幼兒的興趣很快消失,同時還會繼續投入到之前的游戲當中,導致教學過程中意外情況較多,不僅偏離了教學初衷,也違背了教師的教學理念。類似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未能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導致游戲與音樂活動的教學目標互換,產生本末倒置的結果。因此,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是幼兒教師要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游戲教學的輔助作用,認清游戲教學的優勢和缺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清晰的定位和把控,既要借助游戲的趣味性和豐富性,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同時還要實現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
正確的教育理念,是確保音樂活動科學有效進行的基礎。以認識架子鼓為例,教師可以將架子鼓的各個部分拆分,借助多媒體拼圖游戲的形式,讓幼兒進行查找和拼接。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僅逐步認識了架子鼓各個部分的名稱和作用,還在拼接過程中,熟悉了架子鼓不同部位產生的不同聲音,最終拼接完畢后,出示真實的架子鼓,讓幼兒感受樂器的魅力和特點。通過前期圖片游戲教學的鋪墊,幼兒對架子鼓的好奇心會達到一定程度,當教師出示真實架子鼓時,幼兒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由此可見,音樂教學活動的本質和核心,需要教師應用正確的教學理念和多種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音樂知識技能,感受音樂魅力,對音樂有更好地理解和情感共鳴。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游戲化教學在幼兒的打擊樂教學活動中,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和應用,幼兒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高效應用游戲化教學模式,依據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思想,以實際教學應用價值為出發點,全方位考量幼兒對音樂活動的感受和認識,逐步開展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以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推動幼兒游戲化打擊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