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的核心與感性素質的培養
素質教育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質”具體是指什么,其可以落實到具體教育培養目標的內容是什么,都還不夠明確。
從最概括的素質結構來看,完善的人應該具備以下四種素質:
一、理性素質:
它是人獲得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能力;廣博扎實的知識、清晰嚴謹的邏輯與積極活躍的思考是其構成要素。它是人類征服自然,創造物質文明的根本力量。它的活動領域是科學,它的本質力量是對“真”的追求。
二、感性素質:
首先,它是人感受世界,體驗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其次,這種素質產生了人對良好感性環境的需要與要求。它的構成要素是敏感的體驗能力與對良好感性體驗的要求。它是人類美化生存環境,創造藝術的根本動力。也是目前普遍提倡的環境意識的內在心理要求。它的活動領域是藝術,它的本質力量是對“美”的追求。
三、情感素質:
它是人與人之間友愛、關懷、互相幫助的內在需要。它的構成要素是愛的情感與對群體的關懷。與理性能力相結合,它是人重大局,重群體能力的情感基礎。它的活動領域是道德,它的本質力量是對“善”的追求。
四、身心素質:
它的構成要素是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及體能良好,與健康的心理——不易受到心理傷害及具有良好的心理傷害自我修復能力。
本文在此主要談談感性素質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問題。
“素質教育”最初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的。這使人們覺得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擁有靈活處理復雜情況的能力,在現有教育體系中增補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藝術知識就已經是在進行素質教育了。比如某素質教育基地出版的《素質教育手冊》,前1/3是哲學原著,中1/3是樂曲解說與音樂常識,后1/3是美術作品的講解——作者生平、繪畫表現的內容故事。這種做法在目前的素質教育實踐中很有代表性。
這種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培養的還是人的理性素質的一部分——知識,而不是人的感性素質的核心要素——體驗的能力。
理性素質的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但是感性素質的重要性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到。
從個體的角度講:沒有感性素質就沒有體驗生活美好的能力。
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是創造全人類的幸福。而幸福社會的前提是每個個體都具有體驗幸福的能力。這就需要培養每個人的感性體驗能力。如果一個人面對美麗的大自然——視覺的美,在優美的音樂環境中——聽覺的美,吃著珍饈佳肴——味覺的美,聞著鮮花的芳香——嗅覺的美,而毫無美的享受,那么擁有再多的金錢,再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也談不上幸福。促進每一個人感性體驗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社會生活幸福感的前提。擁有良好物質生活條件的社會,與擁有生活幸福感的社會并不完全同步,物質文明建設與創造幸福社會之間必須有一個人的素質的環節——感性體驗能力。我們見到這樣的人,當他面對城市環境美化工程時,非但沒有產生生活真美好的體驗,反而會說,“花這么多錢搞這種花架子干什么”。缺少感性體驗能力的人,存在著過于偏重實用功利性因素,而缺少生活幸福感體驗的問題。從群體角度講:沒有感性素質的民族,就沒有創造良好感性環境的能力,也就沒有創造高水平物質文明的能力。
造成環境臟、亂、差的原因不完全是經濟問題(貧窮然而整潔的現象是大量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們缺少感性素質,因而對良好的感性環境沒有要求。國家每年花很大的力量來進行衛生、環境檢查,講衛生,難道不是每個人的要求嗎?——沒有感性素質的人,就沒有對環境感性質量的要求。不培養人的感性素質,靠檢查是不能擁有文明環境的。環境臟、亂、差僅僅是目前國民感性素質低的一個側面的表現。
服裝、建筑、建材與裝修、工業設計……所有這些產業都是具有感性素質的人,在對良好感性環境的要求下創造的。現代物質文明生產的基本特征就是實用性能與感性樣式并重。中國產品缺少國際競爭力,在一些產品上固然有“性能質量”方面的原因,但是在許多產品上是由于“感性質量”差!究其根本原因,是從設計者,到產品決策者,到商業流通者,到最終用戶的感性素質低,因而對產品的感性質量沒有要求。全社會普遍的感性素質低,導致了全社會普遍的對感性質量的要求低。這是我們的產品設計水平上不去的最根本的社會原因,也是我們的環境質量差的最根本的原因!
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水平的差距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重視,但是感性素質的差距還沒有獲得起碼的認識。國民普遍的感性素質低——特別是政府官員與知識分子的感性素質不高,對整個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制約,已經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了!
科學技術可以短期通過引進與購買獲得,但是實現提高全民族感性素質的任務則是異常艱巨,而又需要漫長努力的。
感性素質的培養只能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這就是國家大力倡導藝術教育,向百萬大學生普及交響樂等舉措的深層意義所在。
藝術在人類社會中的根本功能,是改善人類的感性環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以及培養人的感性素質,使人產生對良好感性環境的要求,進而創造文明的物質生活。當然,創造精神文明與先進文化是它最直接的功能體現。這是藝術以及藝術教育最本質的,也是不依附于其它功能的社會功能。藝術固然可以承擔認識與道德教育的作用,但這些功能畢竟是科學與道德可以替代的功能。
然而,目前的藝術教育存在著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把藝術教育當成知識教育。
這就大大削弱了藝術教育培養人感性能力的根本作用。感性能力是不能通過知識的學習來獲得的。畫家與門外漢的根本差別不在于是否知道繪畫作品所表現的事件是什么,而在于對作品視覺感性效果的深刻感受力;音樂家與普通聽眾的根本差別不在于是否知道作品的表現內容,而在于對作品音響結構聽覺感性效果的細致入微的體驗能力。藝術教育必須把培養感性體驗能力,培養對良好感性環境的要求放在核心的地位上,否則就不能實現其應有的社會職能。
第二個誤區是,把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當成其他教育的輔助。
一個最經常提到的說法就是,音樂教育可以開發智力(且不說音樂的這一功效在科學上尚無定論)。在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中,藝術固然有多種功能(比如認識的與教化的),但改善世界的感性質量,提高人的感性素質畢竟是它不可替代的本質功能。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這是它們各自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改善世界的感性質量本身就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需要,而不是說,這種需要只有依賴于其它的需要(比如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或培養人的道德水平)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藝術教育培養人的感性能力,培養人對良好感性環境的要求,本身就具有獨立的價值,而不是說它只有依附于其他教育目的(比如開發智力,培養集體精神)才值得大力提倡。當然以藝術的手段培養人的道德情操,是藝術非常有效也是當仁不讓的功能。
當前,國家正在健康穩步地邁向小康社會。然而,“小康”不純粹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還包含著人們對生活幸福感的體驗。如果國民的感性體驗能力不能與經濟及科學生產力的發展同步的話,那么就不能產生應有的生活幸福感,就不能最終實現與經濟小康水平相應的幸福滿足感。從另一方面講,如果國民的感性素質不提高的話,就沒有對文明環境的要求,也就缺少創造高水平物質文明與良好環境的深層動力。邁向小康社會,既要有經濟與科學生產力的保證,又不能缺少國民感性素質的基礎。而這一切都要以認識到感性素質在人類生存及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為基礎,落實到以感性素質為核心的藝術教育上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