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小組”與左翼音樂運動》新書分享會在上海舉行
7月8日下午,《“音樂小組”與左翼音樂運動》新書分享會在位于虹口區多倫路上的公啡書社舉行。此次活動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
20世紀30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左翼文化運動,大規模譯介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有力地配合黨所領導的武裝斗爭、政治斗爭和文化斗爭,取得反“文化”圍剿的重大勝利,極大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化進程,為文化的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左翼音樂作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取得豐碩的成果,而且引領新音樂的發展潮流,對音樂的現代化轉型產生重要影響。
此書通過對左翼音樂的興起、左翼音樂組織和音樂團體、左翼音樂家、左翼音樂與通俗流行“新音樂”、學院派“新音樂”、左翼音樂與左翼戲劇、電影運動及唱片廣播事業、左翼音樂與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左翼音樂論爭、“國防音樂”和“新音樂運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左翼音樂家在擔當時代救亡責任、喚起民族自覺、實現社會價值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分享會上,本書作者陳彩琴以《唱響人民的呼聲和民族的最強音——從左翼音樂中看的初心使命》為題,講述了左翼音樂的發展歷程、歷史意義和價值。她認為,在左翼音樂運動中,涌現出聶耳、張曙、任光、冼星海等大批優秀人和進步的音樂工作者。他們表現出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表現出寧死不屈的革命意志,為人民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惜赴湯蹈火,贏得“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和人民的信賴。他們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明傳承者、實踐者和體現者。
“左翼音樂與左翼音樂運動研究是左翼文化與左翼文化運動研究領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大學教授、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海抗戰研究會會長張云認為,本書通過對左翼音樂及其發展過程作了全方位的梳理,為左翼文化乃至近現代革命文化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必要的現實意義。
“全書引用了當事人對革命歌曲演唱時的現場感受,緊緊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戰斗的氣息撲面而來,逼近歷史的真實,走進了歷史的現場,對讀者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邵雍說,在百年華誕之際,這本書的出版,為當前正在進行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增添了新的具有時代氣息、上海特點、革命本色的新教材。
此外,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馮長春,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姚大勇,靜安區檔案局原局長、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二大紀念館原館長張海根,楊浦區紅色文化發展中心(國歌展示館)主任、館長楊春霞,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館員俞寬宏,魯迅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喬麗華等分別圍繞主題交流讀后感受。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二級巡視員曹力奮說,上海左翼文化運動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值得我們不斷總結與弘揚。作為左翼文化運動的主要歷史場域的上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也有信心承擔起研究、弘揚左翼文化的歷史責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我們將繼續弘揚先輩的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文化,把偉大的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