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原創音樂人陳粵彬用“國風”把溫州五馬街唱給你聽
近日,一首《五馬傳》在朋友圈傳開,古典詩詞配上清新脫俗的古風古韻,流行的中國風融入了爵士風格的編曲,鮮活的節奏為溫州標志性的景點賦予全新的演繹與表達。它就像這條古老又現代的五馬街,兼容并蓄,充滿活力,令人駐足于繁華的街市中,感受著最傳統的優雅。而演唱這首歌的陳粵彬,是一名95后國風音樂唱作人,他帶著對家鄉的感情,邊彈吉他邊吟唱……
五馬街上的小男孩人文歷史融合豐富的音樂編曲
說起五馬街的典故,幾乎每個溫州人都能聊上好幾段。古時候,它的名字叫做五馬坊,相傳它始建于東晉時期,便一直沿襲下來,到如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街道兩邊有許多小巷子,據說多達14條,比如大同巷、打鐵巷等。“一條街和幾條巷子串起來,真的很好逛,根本逛不厭。”家住五馬街附近的陳粵彬,談起五馬街就滔滔不絕,“我是在五馬街上長大的呀,小時候經常跑來跑去,現在長大了還是很喜歡去逛五馬街。”
因為五馬街滿載童年美好的回憶,所以當陳粵彬收到溫籍著名音樂人吳滌清老師《五馬傳》編曲的邀請時,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創作。編曲用了輕快悠揚的鋼琴、吉他、笛子的音色,正如他唱歌時候輕松享受的狀態,時而彈吉他,時而閉眼深情演唱。“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踟躕……”開口唱就將人拉回了古代的五馬坊,而如今五馬街上主要為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多家老字號的商鋪等也給了陳粵彬許多音樂靈感,這個五馬街上的小男孩,跑著跑著就長大了,開始奔向音樂的世界了。
從民間故事中尋找靈感代表作《水仙》寫了三年
很多人知道陳粵彬,最早是在2017年湖南《快樂男聲》上,當時一出場也讓評委印象深刻,原創國風歌曲十分新鮮,最后獲全國30強。而當時一首《水仙》更是廣為流傳,《水仙》也成了他的代表作,而殊不知《水仙》正是他沉淀了三年的成果。說起靈感來源,他笑了笑,“我很喜歡民間故事,《田螺姑娘》《嶗山仙人》等等,尤其是《田螺姑娘》激發了創作《水仙》的沖動。”比起小時候大家常讀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西方童話,陳粵彬更偏愛中國童話,也是從小埋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種子,所以現在也成了一位國風音樂唱作人。濃濃的古風味的歌詞體現了他的文學功底,而在各種演出的時候,他也基本會以一襲漢服亮相,讓觀眾共同沉浸在國風音樂中。
“風度翩翩一少年,捧一抹水仙,開得正鮮艷。”他在國風音樂盛典上經常演繹《水仙》,還在2019年的時候登上了四川衛視的“花開天下”新年演唱會的舞臺,歌詞唱的是水仙少年,又像在唱自己,在音樂的路上不斷努力著的追夢少年。
早在2013年,當時讀大一的陳粵彬就開始寫歌了。第一首歌是《依舊》,陳粵彬調侃這首歌是一首“口水歌”,沒有特別滿意。“早期的國風音樂發展還不成熟,所以有人會借鑒國外的作品而創作,但那時我在想一定要堅持做自己國家、民族特色的音樂。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探索。我寫歌非常注重邏輯性、故事性、畫面感,音樂部分我做的是一種氛圍感,可能和目前市場上大家欣賞的音樂也稍有不同,略微小眾。”陳粵彬介紹了自己的音樂特色與理念。
溫州鼓詞、溫州話、溫州名小吃打造串燒的溫州“國風潮”
目前,陳粵彬還在創作跟家鄉溫州有關的歌曲,參與了《五馬傳》的創作就像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他帶著對家鄉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慢慢積累素材,尋找可以融入國風音樂的角度和切口。“溫州鼓詞、溫州話”這些具有溫州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都可以加入音樂創作中,而溫州的著名景點、名小吃等等也可以在歌詞里“串燒”起來。
陳粵彬表示,音樂創作要傳承與創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民族的東西要從家鄉開始。不能忘記家鄉根,從家鄉文化著手,激發更多音樂新活力,讓大家了解到溫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我相信,溫州文化也能成為國風音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肯定地點了點頭。不忘初心,期待陳粵彬將溫州文化融入“國風潮”,綻放屬于他的精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