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質教育的春天如何開花
進入6月,各音樂教育互聯網企業都在等待一個政策的落地——一個關于禁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在線教育的政策將發布。結合當下的熱點話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個政策應該是面向學科類互聯網教育企業的。但也有很多企業擔心,這個政策會不會“一網打盡”,對剛剛建立市場信心的音樂類互聯網教育行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果這個消息屬實,那就有可能對國內互聯網音樂教育企業產生重大影響。有企業負責人表示,一旦政策不允許向學齡前兒童開展在線音樂教育,那么他不得不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營銷模式從C端(消費者)轉向B端(經銷商),其銷售模型也將會隨之調整,歸屬于企業的利潤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政策調整目前還只是市場的猜想,對行業內的企業來說,政策調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仍然沒有找到一個清晰的盈利模式,仍然在依靠融資和股東的注資來生存。這對互聯網音樂教育行業來說最為致命,一旦失去資金來源,破產清算就不可避免。如果行業內接二連三地出現類似于柚子練琴破產的事件發生,那么作為產業終端的家長就會對整個行業失去信心,沒有了家長這個消費主體的支撐,整個行業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資本市場對素質教育熱情高漲
2006年至2020年,全國人大、國務院、教育部多次提出了關于素質教育的直接利好政策。2018年,《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高中階段對包括藝術、體育、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13門科目設合格性考試;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參考。同時,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以編程、音樂、美術為主的在線素質教育市場規模近600億元,其中在線音樂教育市場規模約為186億元。至2022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5329億元。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以及龐大市場規模的刺激,讓資本市場對素質教育,尤其是音樂素質教育的投資熱情空前高漲。這讓音樂素質教育市場成為備受矚目的投資風口之一,也使眾多創業者和企業紛紛入場。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20年,國內互聯網音樂教育企業累計融資規模超過17億元。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的教育企業和創業者看到在線教育強大的市場潛力。同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也更加堅定了教育企業、互聯網企業進入音樂素質教育市場的信心。大家希望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同時借助政策的推動在互聯網音樂教育領域大展拳腳,實現更大的市場價值。
音樂素質教育能盈利嗎?
音樂素質教育肯定是盈利的,不然也不會存在這么多遍布城郊的音樂培訓機構。互聯網音樂教育能盈利嗎?答案也是肯定的,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企業和資金投入到這個風口中。然而互聯網音樂教育如何盈利,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了。
首先,互聯網音樂教育也屬于音樂教育的范疇。既然屬于音樂教育那就要遵守音樂教育的發展規律。音樂教育肯定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行業,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也需要學習者自我消化、自我總結、自我升華。同時,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斷地升級,不斷地更新換代。這些都需要時間。互聯網音樂教育當然也需要按照這個規律來發展。如果打破這個規律,希望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那必將失去長足發展的動力,最終不但無法盈利,還有可能導致生存危機的出現。總之,教育不是快消品。
其次,產品對用戶的黏性也很重要。音樂成為剛需,這是一個理想,目前還不具備實現的可能。相較于學科教育來說,音樂教育普及性較低,尤其是社會音樂教育,參與程度就更低了。這也就造成用戶對互聯網音樂教育APP的使用頻率不高。除了上課和課后練習,其余時間基本上家長和孩子是不會使用產品APP的。如果通過一些方式,能夠增加APP的使用頻率,也就可以提升用戶的對產品的黏性,從而增加用戶持續性消費的可能性。
黏性如何來實現?筆者認為豐富內容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當一個互聯網音樂教育APP每日不間斷推送一些跟家長、孩子有關的音樂或是音樂教育方面獨家、易懂的專業內容(淺層次的可以是一些專家的觀點或知識性文章,深層次的可以是一些大眾作品的解讀、創作的闡釋或藝術家訪談),家長就會很容易被這些內容所吸引,形成閱讀習慣,也就形成了對這個APP的使用習慣。當用戶對產品形成了使用習慣,多維度、持續性消費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開設體驗課程,進行社群營銷,通過積分獎勵,轉介紹贈課這些都是傳統、常規的市場營銷方式。在利益的驅動下,短時間內確實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用戶使用習慣,帶動產品APP下載量和使用量的增長。但從長遠來看,把內容做好,依然是產品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所在。音樂教育,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所有從事音樂教育的企業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單純的逐利只會毀了這個行業。
音樂素質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希望所有企業在這個春天里都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萬古長青。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