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渤海走廊》:植根民族民間音樂 綻放時代絢麗花朵
“檉柳紅、蘆花白,風吹花絮來;越過山、飄過海,彩云滿天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一首3拍子女聲小合唱的歌曲小樣,時長也就是1分多鐘,但是印象極為深刻:好聽!節奏明快而靈動,旋律優美而深情,入耳入心但又不落俗套。震驚之余方知這是大型音樂劇《渤海走廊》主題歌之一的《癡情永不改》。
《渤海走廊》是昌邑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策劃出品的原創大型音樂劇,也是濰坊地區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可以說開創了濰坊文化藝術史上音樂劇之先河。如何講好渤海走廊的故事,用什么藝術表現形式詮釋渤海走廊的故事,我認為昌邑方面選擇用音樂劇的形式來表現無疑是大膽而明智之舉。
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通過歌唱、舞蹈、表演、對白藝術手法相結合來展示故事劇情及人物思想情感的一種綜合舞臺藝術形式。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既能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感情、展現故事情節,又能滿足當今時代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需求。
《渤海走廊》兩個小時的演出可以用“跌宕起伏、節奏緊湊、張弛有度、漸入佳境”來形容。精良的制作、絢麗的布景、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充分展示了編劇、導演于克老師深厚扎實的駕馭能力。該劇的音樂設計創作者是我市久負盛名的作曲家楊祖光老師,他曾有二十多部作品獲國家級大獎,曾為一部大型歌劇、一部電視劇、兩部電影、兩部大型音樂劇擔綱作曲工作,在駕馭大型作品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楊祖光老師在這部劇的音樂設計上可以說卯足了勁兒、下足了功夫,整部劇的音樂氣質和創作手法,借鑒了西方浪漫主義時期歌劇的創作模式,注重音樂的歌唱性、抒情性、戲劇性、收放開闔等特點,旋律時而恢弘磅礴,時而綿延婉轉,極具戲劇性和表現張力,將全劇的核心音樂動機逐一呈現,讓觀眾從開頭便對全劇的音樂風貌和特征有了直觀清晰的了解。全劇總時長為110分鐘,其中音樂占了84分鐘,共有43個唱段,所有唱段加起來也達45分鐘。在合唱部分創作加大了四聲部和聲的寫作,聲部之間縱橫交錯、穿插對比、上下呼應,形成你繁我簡、你簡我繁、你進我出、此起彼伏的交織效果,產生出豐富復雜而又彼此融洽的和聲對位關系。有力地烘托了故事情節的氛圍,充分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彰顯出革命者的英雄氣概。
從音樂主題形象上來說,女性角色采用了《沂蒙山小調》和昌邑民歌及呂劇的音樂素材,男性角色(正面人物)則采用了《山東柳琴》的素材進行創作。把民族民間音樂的基因植根于這部現代音樂劇中,使得音樂的整體靈魂得到巨大提升,熟悉的音樂動機極易與觀眾產生共鳴,雖然音樂劇唱段一般是用“流行唱法”,但是這部劇根據劇情和人物形象需要,大部分唱段則采用了“民美”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眾多表現形式為劇情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癡情永不改》優美靈動、回味綿長;《火燒云天外》震撼人心、蕩氣回腸;《心為情亂》婉轉深情、纏綿悱惻;《渤海走廊一路向前》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另外還有《壯行歌》《馬不離戰鞍》等,每一個唱段都具有鮮明的風格特點,即可獨立成篇又能服務劇情。此外,本劇的音樂設計還充分借鑒了西洋歌劇“宣敘調”的創作手法,為每個人物的形象塑造和角色交流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采樣技術的成熟,使得MIDI制作越來越接近于真實樂隊的效果,在配樂和伴奏的制作方面,楊祖光老師采用了管弦樂隊的編配手法,無論是樂器演奏的真實度和聲場控制方面都做出了大膽探索,得到了很好的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所有演員,除男一號外,全由昌邑本地的音樂老師、學生和文藝愛好者等人員構成,都沒有演出經驗,可以說是“零基礎”,但經過半年多的打磨雕琢,無論是唱、念、做、打幾乎無法分辨專業或者業余。我曾親眼見到楊祖光老師在錄音棚里一字一句地糾正演員的吐字發音,能有今天這樣的演出效果,足見他們對這部作品所下的功夫了。
總之,在這部劇中,楊祖光老師沒有刻意去追求新、奇、特的音樂創作手法,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從中汲取營養和靈感,催生出既有歷史淵源又有時代特質的美麗花朵,從而使整部劇的音樂既主題突出,又形象鮮明;既朗朗上口,又動人心弦。那些優美動聽的旋律,似能過耳不忘、銘刻于心,看完演出仍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最后,衷心地祝賀《渤海走廊》的成功演出,也祝賀于克、楊祖光兩位老師的成功探索與創造,祝賀每一位演員的精彩演繹!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劇在濰坊文化藝術發展中將具有里程碑意義,是音樂劇的起點,也是經典。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