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才能的形成與發展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心理學上把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特征稱為能力,把各種能力完備的、獨特的、質的方面的有機結合稱作才能。把創造性地、杰出地完成相應活動的能力結合稱作天才,天才是能力、才能的高度發展和優化。
人們進行音樂活動,無論是作曲還是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樂才能,要有敏銳的聽覺、豐富的想象和良好的表現能力。
音樂才能
才能是人獲得某種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是人完成某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結合。才能實際上是潛在的能力,與知識技能有密切聯系,但并不等于知識或技能,人除了具有普遍存在的一般才能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才能,音樂才能就是一種特殊才能。
同樣,音樂才能并不等于音樂知識或技能,音樂才能是人進行音樂活動的潛能。掌握了音樂知識或技能有利于音樂才能的發展,音樂才能的發展有助于音樂知識或技能的進一步提高。缺乏音樂才能的人,盡管學了不少作曲知識或演奏技能,但是他的音樂只不過是音響的機械組合,不能感動聽眾,不為人們所欣賞。而音樂才能水平較高的人,能夠自如地運用作曲知識或演奏技能,以豐富變幻的音響,表現出音樂的意義,給人以美的陶冶和精神上的享受。
可以認為,音樂才能與音樂成就之間的關系,大體上等于智力才能與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的音樂才能是進行音樂活動的能力,是作曲或演奏的基礎,因此,音樂才能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注意。
人們發現,音樂人才的發掘和培養都離不開音樂才能這個基礎。因為音樂人才的成長或發展直接與音樂才能有關。近年來,人們對于音樂才能研究的興趣似乎已超過對于音樂成就研究的興趣。
有史以來,關于音樂的記載和資料極其豐富。我國遠在周秦時代已把音樂用于典禮和道德教育,并且很早就有關于音階知識的記載。
在西方,古代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對于音樂與生活和宗教的關系做過許多論述。但是,古人關于音樂才能方面探討的記載幾乎沒有。十六世紀阿格里帕將音樂與人的心理特征加以聯系,將歌唱嗓音與宇宙要素相聯系:低音(男低音)一—土,基本音(男高音)水,高音(女低音)—空氣,最高音(童聲或女高音)—火同時,又把這些要素分別與人的四種氣質相聯系。
十六世紀以后音樂人才輩出,尤其是當神童莫扎特出現之后,人們逐漸對音樂才能感到興趣,并進行了一些探索人們對于音樂才能進行系統的研究只不過是近百年的事。十九世紀后半期起,科學事業蓬勃發展,聲學、生理學、心理學、遺傳學有了巨大進展,在此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對音樂進行深入的研究。
古人把聲響視為怪物,那是因為當時不懂得聲學和聽覺的奧秘。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普及,人們對于聲響不再奇怪,而視聲響原理為常識了。同時,在今天,一些人并不理解音樂才能這個概念,認為音樂才能不外勤學苦練,一提起才能就想到的是汗水,這種看法實際是片面的。
當然,如今對于音樂才能的系統研究還僅僅是開始,對它的認識還遠未完善,但它確有獨特的規律,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對于音樂才能的探索必將獲得更深的了解。
音樂才能的形成
音樂才能是如何形成的,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人的音樂才能是先天稟賦,簡單地認為,如果雙親都是天才音樂家,那么他們的子女也近乎天才;如果父母一方是天才,他們的子女也有可能是天才;如果雙親都不是天才,他們的子女也就不大會是天才。
顯然,這種觀點難以解釋這一現象:有些大音樂家子女并非音樂天才;有些大音樂家的父母也不是天才音樂家。還有的人認為音樂才能完全由環境決定,只要環境條件適宜,并且勤奮努力,任何人都能成為音樂天才。
這種觀點在遺傳學尚處萌芽階段,遺傳的物質基礎尚未證實之前,頗為盛行,似乎很有說服力。
至今,缺乏遺傳學知識的人仍持有這種看法:無論什么人只要經過訓練,只要努力,都能成為音樂天才。但實際情況又并非如此,勤奮的人中,并非個個都屬天才。一,木音的如今,把音樂才能的形成簡單地歸于遺傳因素或是環境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這類觀點已不能為人們接受。
大量的事實表明,一個人不經培養訓練是成不了天才的,而,而一個天資較差的人,任憑培養訓練,也難成為天才。
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遺傳因素是音樂才能形成的基礎,環境因素起主導作用。至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各占多少比重,仍是心理學家探討的問題。
總之,音樂才能的形成離不開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同時也離不開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主觀努力。
遺傳因素
所謂才能的遺傳,是素質的遺傳,是才能的物質基礎的遺傳,并非才能本身的遺傳。所謂遺傳素質,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它包括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大腦的結構和機能等特點。音樂才能是否存在著遺傳因素,它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心理學家通過遺傳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來證實音樂才能的遺傳因素。尸體解剖這是遺傳學家研究常用的方法。據解剖研究報告,人群中大腦左側顳葉增大被認為是判斷音樂能力物質基礎的一種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兩側顳葉的差異在出生時就已存在,此種情況說明音樂才能與遺傳不無關系。
調查家系情況這是分析和發現遺傳因素和規律的另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高爾敦的材料上寫道:巴赫的家庭中出現音樂天才最早是在1550年,經過五代之后在偉大作曲家巴赫身上表現最為突出,其中有二十名是著名的。
莫扎特家族中也有五名著名音樂家。高爾敦認為,巴赫家族音樂才能的遺傳是從父親傳下來的。
音樂心理學家斯坦頓在“音樂才能的遺傳”一文中,介紹了六個家庭的調查情況,在這些家庭中,共有八十五名成員,每個家庭中至少有一個專業的音樂家。據音樂心理學家謝菲爾德的報道,他研究了兩組音樂天才的家系。
一組是三十六名著名演奏家,一組是三十六名著名歌唱家。
結果發現著名演奏家組中,有十七個母親、二十九個父親、三分之一左右的兄弟姐妹屬于音樂天才;歌唱家組中,有三十四個母親、十三個父親,一半以上的兄弟姐妹屬于音樂天才。從而認為如此眾多的音樂天才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對孿生子的情況加以研究,是遺傳學另一個重要研究方法。并且它的研究結果具有很大價值。
孿生子分為兩類,一類是單卵孿生子,另一類是雙卵孿生子。單卵孿生子來自一個受精卵,所以他們在遺傳上是一致的。
雙卵孿生子來自兩個受精卵,因此他們在遺傳上不甚一致,其關系猶如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一樣。當然,單卵孿生子的性別總是一樣的,雙卵孿生子的性別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
由于單卵孿生子在遺傳上的一致,心理學家對于他們極感興趣,因為從他們身上某些特征的相似和差異,可以了解遺傳因素對這些特征的作用程度。
據舒特對孿生子在音樂才能方面的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子之間的音樂水平比較接近,相關系數為0.84,而同性別的雙卵孿生子之間的音樂才能水平要疏遠一些,相關系數為0.72。
這些相關數字證明,由于單卵孿生子遺傳上的一致,因而他們的音樂水平也較為一致;雙卵生子遺傳上不甚一致,因而他們的音樂才能水平也很不一致。據此,可以明確地說,遺傳因素在音樂才能的形成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
綜合遺傳學三個方面研究的成果,可以有把握地說,遺傳是音樂才能形成發展的自然前提,人的音樂才能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環境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人腦只有在客觀現實的作用下才能產生心理活動。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兩者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人的才能與心理活動有關,因此環境在才能形成發展中是不可少的條件,也就是的,說,人的才能是在環境與機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環境,從廣義上說,除了人所接觸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之外,對于胎兒來說,尚包括母體這一環境。
孕婦在妊娠早期如患有某些病毒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就有可能引起胎兒畸形,甚至影響胎兒的智能。同樣,孕婦長期營養不良,胎兒的營養也不足,于是胎兒的腦細胞數目會低于正常,也將影響生后的智能。
孕婦經常聽音樂是否有助于后代成為音樂天才?這方面雖然無肯定性的資料可以參考,但法國衛生與醫學科學研究所對胎兒聽覺功能的研究發現,早在26孕周的胎兒就能聽到外界的聲音。
當母親向胎兒講話或播放音樂時,超聲顯示胎兒有所反應,常表現為下肢的伸展與屈曲。聲音停止,下肢動作也停止。出生后三天,讓新生兒吸吮橡皮奶頭,吸吮的動作以曲線形象示波及記錄。
當新生兒聽到子宮內聽到過的音樂或聽到他母親聲音或聽到他喜歡的音樂時,會出現吸吮奶頭的動作,說明嬰兒能回憶在子宮內聽到過的音樂,能辨別他母親的聲音,而且能選擇所喜歡聽的音樂。也就是說,孕婦聽音樂對胎兒聽覺及嬰兒對音樂的反應確實是有影響的。后天條件,如營養、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對于人的才能形成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嬰兒出生后營養不良同樣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影響智能的發展。
一個人如果生下來就與世隔離,脫離社會,處于缺乏刺激的環境里,智能就會很低。例如印度的狼孩,自幼離開人類社會,后來被人發現其心理發展水平是極低的。相反,如果處于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環境下,就會有益于音樂才能的形成和發展。
了解了環境對于才能的形成發展的作用,人們就可以設法提供有利的條件,以使兒童的音樂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音樂才能的形成發展與早期教育的關系更為密切。先天素質一般的兒童,經過早期教育,音樂才能可能發展到較高水平。先天素質較高的兒童,經過早期教育,音樂才能可能達到更高水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