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以身體為樂器窮極語言音樂性
在流行文化更追求視覺享受,強調顏值要能打的潮流下,聲音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間?
日前,由白巖松主持,濮存昕、黃宏、郭達等著名演員參演的《聽見美》在四川大劇院進行了成都首演。彩排間隙,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濮存昕接受了記者采訪,認為朗誦是人的天性,也是自我設限的藝術,用以窮極語言的音樂性。
身體是樂器,朗誦是天性“濮哥讀美文”是濮存昕為了推廣經典美文而創設的文化品牌,美文的傳播形式是朗誦,去年他舉辦了一系列以詩歌為主的朗誦會,今年則嘗試了戲劇體裁的文學經典。
朗誦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有何特殊之處?
濮存昕認為,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件天然的樂器,有咽、舌、齒、唇、聲帶、共鳴體等,朗誦是人類的天性,在進化的過程中,人的語言不僅能交流淺層信息,更能通過抑揚頓挫、節奏、音調等表達豐富的深層情感,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滋養出不一樣的語音,也就是鄉音,語音成為同族同宗自我確認的聲音密碼,中國語言的精美、豐富性、音樂性更是不能小看。
各民族的戲曲工作者,尤其擅長把“音”變成樂,里面再囊括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意。朗誦輸出的是藝術語言而不是生活語言,必須包含審美,要好聽、能達意,能體現語言的勁道和張力。
推廣美文,離不開文學,濮存昕認為,美文不只是意念的美,也是音感的美﹔在舞臺表演中,語言聲場和音樂聲場也有所不同,必須提前走臺,反復確認聲音的“尺寸”,才能跟調音師一起默契配合,奉上最理想的聲音效果。
窮極語言張力,達到表達極致“藝術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通過自我設限來達到表達的極致。比如芭蕾舞就不能說話。有一定限制,才是有意思的競技。”濮存昕表示,朗誦的限制更多,不能演,大多時候就是對著話筒說,能否用你的聲音去創造無窮的想象空間,讓觀眾通過聲音直達人物的內心、故事的內核,這是挑戰也是樂趣和創造性所在。
年輕人喜歡流行文化,但40歲之后的人會有鄉情鄉愁,需要從鄉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認知和歸屬感。濮存昕認為,當代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把民族戲曲傳承下去,包括京劇、川劇、昆曲等,文言、半文言、古詩詞以及曲調都必須要有好的傳承。
在濮存昕看來,如今文化消費中最貴的就是舞臺藝術,但社會經濟文化繁榮應該能支撐起舞臺藝術的發展。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拿出優秀作品,讓觀眾有理由、愿意為舞臺表演買單。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