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評彈團“文藝輕騎兵”帶著評彈劇《醫圣》進校園
演出現場
學生提問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廣場上,有幾座壺狀的噴泉裝置,寓意“懸壺濟世”。昨天,上海評彈團的“文藝輕騎兵”帶著評彈劇《醫圣》,走進這所以中醫藥著稱的校園,將“醫圣”張仲景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送到師生及醫者身邊。
輕裝上陣
這次演出的舞臺由往常的書場、劇場變成了校園報告廳,臺上臺下的距離更近了。評話名家吳新伯向大家介紹起評彈和《醫圣》,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和評彈名家陸錦花就勢走上舞臺,在張仲景、學生張喜以及更多人物之中跳進跳出,開始了精彩的“以身試藥”和“辭官著書”兩個片段演出。
觀眾驚喜地看到,評彈演員穿的不是長衫旗袍,而是戲服,六位青年演員更是在臺上載歌載舞。這恰恰是《醫圣》與傳統書目的不同,去年首演的《醫圣》開創了評彈劇這樣一個邊彈邊唱邊演的全新舞臺形式。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張仲景心懷蒼生的情懷,聆聽到韻味醇厚的唱腔,更可以領略評彈劇的舞臺魅力。
首站中醫藥大學,評彈團派出了九人小分隊,一輛中巴便可搞定,之后這支隊伍還將走進20多所校園以及醫院、社區進行演出。
一味“藥引”
中醫和評彈,兩者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一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發展使命,其中的關鍵是抓住時代的脈搏,贏得青年一代的心。這部講述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抗擊瘟疫、辭官著書的評彈劇,恰恰就將二者聯系到了一起。
將兩個多小時的全劇演出縮短成一小時的互動演出,在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胡鴻毅看來,既像是中藥里的一味藥引,又像是氣功、太極拳里的導引,將觀眾慢慢引入佳境。有意思的是,胡鴻毅曾在中學時期學習過評彈,是個鐵桿評彈迷。從醫和從教的日常工作中,他常常體會到說書先生追求的“理味趣細奇”和清晰的“書路”。這次的簡化版演出,便是評彈和中醫共同吸引年輕觀眾的一次嘗試,不僅要演給業界看,更要走近各行各業的觀眾身邊。
引發共鳴
雖然沒有劇場專業舞美燈光,觀眾卻看得津津有味。來自顓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全科醫生尹現杰深深被劇情打動。
去年疫情期間,在外地過年的尹現杰得知疫情暴發,立刻趕回上海。那一刻,就連她的丈夫都不理解:現在那么危險,為什么還要回上海?尹現杰誠懇地說,如果所有的醫生家屬都這么想,那么就沒有醫生會去一線了。她在疫情期間和同事輪流下駐隔離點,家家戶戶上門排摸,接觸了很多密接者,“我們是醫生,就應該到一線去,臨床過程中,我們需要張仲景這樣的獻身精神。”
一名中醫藥大學民樂團的學生自幼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她看完演出后表示,這樣的簡化版演出就好像折子戲一樣,精華都在,希望能走進劇場看全本。還有醫生表示,張仲景辭官著書立說,寫下《傷寒雜病論》,不只是醫術高明鑄就的,更多得益于他多年的抗疫經歷,“理論是來源于實踐的,這部劇很貼合我們工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