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宋飛為音樂系師生作專題講座
為引領廣大學生樹立高遠志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月7日,音樂系以教學實踐周為契機舉辦《劉天華道路:歷久彌新的啟示》專題講座。講座由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宋飛教授主講,音樂系副主任牛長虹教授主持,音樂系部分教師以及全體學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宋飛教授結合自身專業學習與藝術實踐的經驗,圍繞劉天華生平、劉天華學術思想、劉天華二胡作品賞析、劉天華道路對當下文化發展的啟示與在場師生進行了分享。
講座伊始,宋飛教授深情而真誠地講述了劉天華的事跡,生動描繪了劉天華為探索國樂發展之路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她說道:“劉天華作為一位優秀的民族音樂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為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奠定了深厚根基。”隨后,宋飛教授從劉天華的學術思想進行分析,介紹了其“中西結合”的主張、“國樂改進”的音樂理想,以及“創造能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的中國音樂”的發展目標,并講述了劉天華首次將二胡、琵琶帶入中國高等教育藝術殿堂的艱辛歷程,由此開啟了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新道路,對后世民族音樂的探索與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飛教授結合自己主演的音樂劇《劉天華》,通過創排、演出的體驗,與大家分享走近前輩深入學習的心得,以《病中吟》《空山鳥語》《月夜》等為例,深入詮釋劉天華作品的分類、內涵及影響。面對當時國粹主義及全盤西化的文化傾向,劉天華應時代所需,從中西的調和與合作中探索出一條嶄新道路。在此背景下,劉天華創作的眾多作品,每首都具有獨特風格,并成為膾炙人口的名曲,體現出劉天華中西音樂結合觀念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最后,宋飛教授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給學院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勉勵師生傳承先輩開明的胸懷與勇于探索的信念,積極培養大情懷、大視野,從先輩們身上不斷汲取寶貴的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探尋和開拓中國新音樂的發展之路,為繼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貢獻力量。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精神內涵。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宋飛教授的講述生動細膩,并與學生現場共同演奏了劉天華的作品《光明行》,講座在演奏的余音中結束,充分表達了宋飛教授對國戲青年學子的美好期盼“前途一片光明,亦當光明前行”。
實踐教學環節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實踐周以主題講座的形式開展,讓師生們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與內涵魅力,追憶前輩足跡、致敬經典作品,不斷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涵養國家情懷,為進一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懈奮斗!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