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技術共鳴 音樂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交相輝映
在人類文明史上,音樂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交相輝映,音樂不僅是人類內心情感的表達方式,更是人類技術進步的呈現方式。賈湖骨笛的出土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華夏先祖所掌握的音樂與技術的高度。歐洲管弦樂隊作品創作的不斷發展,則是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文化成就。木質長笛被銀質長笛替代、提琴家族羊腸弦被尼龍或金屬琴弦替代、小號與圓號新裝配了閥鍵,交響樂作品的音色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交響樂隊也可以演奏出如同大炮般的宏大音量。錄音與錄像技術的問世,使得音樂可以被大規模復制,打破了音樂藝術的時空局限,重塑了整個音樂行業的運行機制。數字技術與音樂行業的融合,深刻影響了音樂行業發展。技術讓音樂成為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的藝術產品,將音樂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的創作生產
音樂的創作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人們將內心深處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情感與思緒,通過旋律、和聲、配器、力度、速度等多種音響組合方式,經過表演者的二度創作傳遞給欣賞者的藝術創作。在中外音樂發展史上,音樂創作一直都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前進的原動力,是音樂藝術最為核心的內容。
音樂創作既包括民間音樂中群眾集體即興編創、口頭傳唱并逐漸發展成型的群體創作模式,也包括由單一作曲家將自我創作靈感經過反復推敲以專業手法譜寫完成的獨立創作模式。這種由單一作曲家譜寫完成的獨立創作模式也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創作方式,其復雜性與藝術性代表了音樂藝術發展的高度。例如,在歐洲音樂歷史上大放光芒的古典時期,維也納樂派的杰出代表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僅用35歲的生命創作出600多部音樂作品。其中包括50余部協奏曲、20余部歌劇、41部交響曲、17首鋼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35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藝術杰作,作品類型之廣泛、創作體量之龐大、藝術水準之高超,成為獨立音樂創作模式之典范。巴赫、海頓、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把音樂創作一步步推向復雜而專業的方向,音樂創作已經被認為是一門高深且技術含量極高的專業。
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音樂創作可能會朝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法國計算機科學家、音樂家Pierre Barreau發明了“人工智能虛擬藝術家”,即AIVA。開發者團隊表示,他們將致力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每一個人賦能,讓人們都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音樂。AIVA開發者團隊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到音樂創作中來,將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大師的上萬首作品作為素材進行深度學習,將各種音樂創作技法轉換為數學模型,再用這些模型創作出具有不同個性的原創音樂。2016年,AIVA 發布了其創作的a小調交響幻想曲Gensis,作品21號。2018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AIVA發布了其第一張中國音樂專輯《艾媧》,專輯共包含 8 首古典音樂單曲:《創始之初》《黑龍》《人類始源》《補天》《人類社會》《五彩神石》《四極天柱》和《天地》,展現了中國神話女媧補天的主題。目前,AIVA能夠創作中國風、爵士樂、探戈、電子、流行、搖滾和電影配樂等多種風格的音樂,已經成為“法國及盧森堡作曲家協會”(SACEM)的首個非人類會員。此外,谷歌、微軟等人工智能領導者也都推出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未來,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幫助創作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盡管這些作品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伴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音樂創作將迎來巨大的變革。音樂創作將從專業化轉為大眾化,從職業化轉向娛樂化,從技術性發展為概念性,人機合作將成為下一步的音樂創作主導模式。
音樂的現場表演
音樂創作需要表演者通過二度創作得以呈現。音樂表演需要在某個特定空間內進行,隨著空間聲場和擴音技術的進步,現場欣賞演出的人數得以不斷增加。今天,音樂的現場表演不僅可以在物理空間展開,還可以同時在網絡空間上直播,使得觀眾人數急速擴張。
2020年疫情期間,柏林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國內外著名交響樂團先后推出了線上直播音樂會,音樂會的在線觀看人數從原來的最多一兩千人激增到幾十萬甚至近百萬人。作為國內的一支年輕樂團——西安交響樂團,嘗試了“云上國寶音樂會”在秦始皇陵兵馬俑現場直播演出。到了夏季,他們更是走進位于秦嶺腹地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推出“中華祖脈·秦嶺之聲”云上系列音樂會之“牛背梁回響”。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序曲》、富有民族風情的《瑤族舞曲》和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將音樂回歸大自然之美,讓網絡空間的觀賞者在聆聽音樂表演之余體驗到大自然的奇妙意境。這種因網絡技術與音響技術的革新而出現的跨越空間、多維體驗的音樂旅游相融合的演出模式,給欣賞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同時,這種新的表演環境也對音樂表演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如何在看不見觀眾的空間與觀眾進行有效的藝術交流,這也是貝多芬時代的表演者無法想象的一種場景。
另一方面,音樂的表演者也在被新技術改變。今天,我們可以在舞臺上看到由一堆電子元器件組成的并無生命的機器在表演,甚至可能連一臺機器都沒有,而僅是一些虛擬出來的影像在為我們演出。2020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在一首由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創作的《智聯家園》MV中,微軟小冰與百度、小米和B站的AI虛擬形象聯合演唱,成為一隊可以永不停歇、保證每一個動作完全一致的音樂表演者。雅馬哈集團基于深度學習技術,創作出世界首套人工智能鋼琴演奏系統Dear Glenn。這套鋼琴演奏系統可以在一架真實的鋼琴上用已故鋼琴大師格蘭·古爾德的演奏風格任意彈奏作品,而且這些演奏的逼真程度就連古爾德大師生前的好友都難以辨別差異。這套系統不僅可以演奏大師生前從未演奏過的曲目,還可以與人類演奏者進行互動。可以想象,未來舞臺上非人類的表演者將成為表演藝術行業破解文化經濟學家鮑莫爾所提出的“成本病”困擾的一劑良方。
音樂的傳播消費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具有無形性和易逝性的特點。在影像技術出現之前,人們一直無法將聲音進行存儲,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鋼琴家李斯特和肖邦等音樂大師的現場演奏無法再現,只能以傳奇的方式用文字去記載。伴隨著影像技術的逐步完善,今天的觀眾可以跨越時空欣賞到鋼琴家魯賓斯坦、小提琴家海菲茲、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等大師的音樂表演,成為人們研究與學習的寶貴資料。正是借助影像技術的不斷革新,音樂藝術打破了無形性與易逝性的瓶頸,使其再制與傳播成為可能,并影響了整個音樂行業商業模式的變革。20世紀的唱片產業輝煌一時,成為音樂再制傳播的主要模式,但是數字技術的出現再一次改變了整個音樂再制傳播的邏輯。1999年成立的美國納普斯特公司提供了一款軟件,它讓用戶可以將音樂CD轉換成MP3格式,并在網站免費分享下載。雖然此舉侵犯了音樂版權方的權益,后來這家公司也被五大唱片公司起訴并宣告破產,但從此互聯網時代數字化音樂再制傳播模式贏得了音樂消費者的芳心。隨后,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喬布斯構建了iPod閉環音樂付費下載模式,音樂消費者不再購買整張專輯而是以0.99美元的價格購買單曲,打破了數字音樂無法盈利的魔咒,建立起新的音樂傳播與商業模式。
近幾年,新技術再次給音樂行業帶來驚喜。伴隨著智能手機與4G網絡的普及,流媒體音樂平臺在世界范圍改寫了音樂傳播與消費模式。在音樂流媒體平臺上,音樂消費者只需要下載一個App就可以聆聽海量音樂。據統計,2019年美國以流媒體形式合法播放的歌曲總數達到了2萬億首,音樂的傳播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與此同時,流媒體也在改變著人們的音樂消費行為。流媒體平臺通過使用者聽歌記錄分析出消費者偏好,并為消費者推薦他/她可能喜歡的音樂,鼓勵欣賞者分享自己的歌單并對音樂進行評論,進一步滿足了音樂消費者的分享心理與意見表達訴求。在不斷滿足音樂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流媒體平臺通過廣告和付費訂閱的商業模式,在2019年創造了整個音樂行業2/3的收入。今天,以流媒體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僅改變著音樂傳播與消費模式,并逆向影響著音樂創作的發展趨勢,成為新世紀推動音樂藝術發展的引擎。
人類技術的創新始終深刻影響著音樂藝術的發展。希臘人認為音樂具有藝術與科技的雙面性,既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又讓人深入思考宇宙的本質。新技術以其獨特的方式改變著人們對音樂的認知與理解,帶給人們全新的音樂體驗和感悟,將音樂之美引入新境界。盡管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新技術會給音樂帶來何種新的變化,也無論音樂將采取什么形式展現,它將永遠屬于人類內心最深處情感的再現。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文化旅游產業與數字科技融合的模式研究”(20YTA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