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雙一流”音樂人才培養基地:沈陽音樂學院
沈陽音樂學院位于我國東北地區遼寧省沈陽市,學校現設4個校區,分別是三好校區(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61號)、長青校區(沈陽市渾南區文匯街18號)、桃仙校區(渾南區桃仙鎮鳳凰大街9號);另有一個異地校區:大連校區(大連市金州區金石灘金石路33號)。現在已形成以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為主體,同時設有附屬中等音樂學校和附屬中等舞蹈學校。
1938年,毛澤東、周恩來等我黨領導人在延安倡導成立第一所由我黨創辦的高等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2年后,學校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抗戰勝利后,由延安遷至東北;東北地區逐步解放后,學校定址沈陽并更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
1953年,學校音樂部析出,建立東北音樂專科學校,5年后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21世紀后,學校先是被遼寧省確立為重點打造的7所院校之一,后是獲批舞蹈學碩士點,繼而成立沈陽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緊接著又成為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音樂與舞蹈學”為遼寧省一流建設學科。
學校擁有藝術學門類中的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設計學類本科專業 17個,其中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遼寧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舞蹈學、舞蹈編導、音樂學、舞蹈表演、聲樂運動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首批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授予權。
師資方面,學校的國家級教學名師有劉輝老師;遼寧省級教學名師有陳秉義、彭永啟、王進、董德君、張蕊、柳文杰老師等;遼寧省級教學團隊有音樂基礎與教育理論、芭蕾舞、民族聲樂、作曲等。老師們的科研代表有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東北大鼓的歷史與現狀研究》、遼寧省廣播電影電視劇科技創新獎《數據網絡設備監控》等。
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音樂、舞蹈人才,創作了《黃河大合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我們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國》等大批極富社會影響力的音樂作品。
且先后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北方交響樂團、北方民族樂團、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北方青年合唱團、北方青年舞蹈團和北方流行樂團等多個藝術表演團體,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臺上。
學院堅持國際化辦學道路,同國外90余所藝術院校和藝術團體建立了友好關系。與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等30余所國外著名高等音樂院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并成立了沈陽音樂學院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專家教學中心。
因此,來自東北地區的考生,如果對于音樂、舞蹈相關專業感興趣,不負初心,努力學習,關注學校的專業建設。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