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布《規劃》,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
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兒童發展“十四五”規劃》,圍繞兒童與家庭、健康、安全、教育、福利、法律保護、社會環境7個領域提出68條具體目標措施。其中明確,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
《規劃》兒童部分的總體目標是:“十四五”時期,兒童事業發展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同步推進,保障兒童權利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健全,促進兒童發展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在全生命周期中兒童健康地位進一步提升,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兒童發展差距明顯縮小;進一步優化兒童發展環境,推進兒童在家庭建設、社會參與、身心健康、科教文化、福利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獲得更加平等、優先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兒童高水平保障、高品質生活進程,全面提升浙江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使浙江兒童綜合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兒童事業現代化建設成為展示“重要窗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兒童與教育方面,《規劃》提出: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力打造具有全球視域、浙江品質的高質量現代教育體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標準,全面提升兒童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注重德育實效。構建中小幼一體的德育體系,加強中小學課程育人主渠道建設,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體系。統籌德育資源,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育人作用,深入實施青少年“真善美”種子工程。構建完善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四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3.提高智育水平。科學規劃中小學課程,嚴格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管理,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加強創新教育,切實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創新意識,促進思維發展。探索特殊才能學生的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精準化、個性化供給。推進教學創新,使線上線下結合學習、跨學科融合學習成為教學常態。
4.強化體育鍛煉。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合理安排校內外體育活動,大力發展校園足球,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與通報制度,有效預防和控制學生近視。
5.增強美育熏陶。健全完善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機制,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指導學生形成1—2項藝術愛好和特長。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
6.全面加強勞動教育。把新時代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完善家庭、學校、社會勞動教育體系,推進中小學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建設中小學勞動實踐教室,建立一批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和勞動周,探索建立中小學勞動清單,將勞動素養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把學生參加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和成效納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7.加快補齊學前教育短板。推進學前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質量保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縣(市、區)為單位,制定實施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謀劃實施第四輪發展學前教育專項行動計劃,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幼兒園規范監管,完善幼兒園設置標準,堅持依法依規辦園,加強辦園行為督導,實行督學責任區制度。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保持在97%以上。
8.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全面推動所有鄉村學校與城鎮學校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義務教育學校,以城帶鄉,共同發展。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結對幫扶,實現全省所有鄉村小規模小學和薄弱初中全覆蓋。逐步推進城區學區連片學校集團化辦學,促進城區校際均衡。建立區域基礎教育生態監測制度,規范各類中小學校招生行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100%。確保持有居住證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同城化待遇,全面推進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積分量化入學,以流入地政府和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9.推進高中段普職協調特色發展。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機制,統籌優化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下同)布局結構,深化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互融互通。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努力構建學校特色鮮明、課程優質多樣、資源開放共享、體制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體系。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有浙江特色的中職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建立和完善職業學校幫扶機制,促進區域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
10.保障特殊兒童群體受教育權。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全面開展特殊教育學前段和高中段學校建設,推進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提升特殊教育服務質量。建立特殊教育公共服務合作、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殘疾學生評估鑒定、入學安置、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的有效性。孤兒、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得到根本保障。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以上。
11.加強兒童科學教育。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建立完善科學素質監測評估體系。積極開展學前科學啟蒙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完善科創標準和課程體系,豐富課程資源。加強社會協同,注重利用科技館、兒童中心(兒童之家)、青少年宮、“紅領巾e站1013”陣地、博物館、鄉村學校少年宮、“春泥計劃”實施點等校外場所開展校外科學學習和實踐。深入開展各類科普活動,不斷提高兒童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12.加快友好型學校建設。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構建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和團結友愛的同學關系。保障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美化校園環境,優化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利用校訓、校規、校史和重要時間節點等,豐富和培育積極向上、格調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尊重學生個人隱私,強化學生隱私權保護,禁止教師在微信、釘釘家長群及班級群等公眾平臺發布學生個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