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英國代表作曲家之邁克爾·蒂皮特
邁克爾·蒂皮特(Michael Tippett,1910~1998)是20世紀英國代表作曲家之一。
像布里頓一樣,蒂皮特也不采納同時期國外出現的那些過分強調理性結構和表現機械文明的新的創作手法,而是堅持音樂表現人的感情,關注社會問題重視音樂與聽眾的交流。
蒂皮特生于倫敦,1923年人皇家音樂學院學習,1928年畢業。1930年舉行個人音樂會后,發現作曲技術還有缺陷,又隨莫里斯(Reginald Morris)學習兩年。后在倫敦莫萊學院任教及指揮樂隊。
他不像布里頓早年即顯露音樂才華,而是大器晚成,依靠勤奮直到34歲寫了充滿活力的《雙弦樂隊協奏曲》(1939,1940年首演),創作才能才得到承認。
▲邁克爾·蒂皮特(又名邁克爾·肯普·蒂皮特爵士,1905年1月2日-1998年1月8
法西斯在歐洲的興起,使許多知識分子很容易接受左翼觀點,同情共產主義。大戰開始,蒂皮特即聲明自己是和平主義者,于1940年參加英國反戰組織。1942年因拒絕應征入伍被監禁三個月。
蒂皮特最著名的作品是清唱劇《我們時代的孩子》,講述的是:
1938年,波蘭一位17歲的猶太少年,因抗議納粹對他父母的迫害,行刺德國一名低級外交官員,結果遭到納粹的瘋狂報復,對猶太人實行野蠻屠殺。
作品手法簡捷,使用了精致的復調在關鍵時刻響起了英國一般聽眾都很熟悉的黑人靈歌,就像巴赫在他的受難樂中使用路德的圣詠一樣。
1944年演出,它的悲劇性效果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成為英國本世紀最重要的合唱作品之一。
蒂皮特的第一部歌劇《仲夏的婚禮》,前后共化了六年時間寫成,也是作曲家自撰腳本,描寫一對青年戀人不同的追求,直到他們真正互相了解了,婚禮才得以舉行。音樂充滿了抒情性,是對青春和生命的贊頌。
▲《仲夏的婚禮》
后來,他的音樂風格有了很大變化,變得更為復雜。
在《第二交響曲》中探索了由幾個相關調性重疊所建立起來的非自然音和聲。特別是第二部歌劇《普里阿摩斯國王》,在很多方面與《仲夏的婚禮》相反:聲樂的風格不是抒情性的,而是朗誦般的;和聲不那么悅耳,有著很多不協和的音響;樂隊強調管樂,而不是弦樂,等等。
盡管如此,蒂皮特的有些特點是貫穿始終的:
(1)注重社會性重大題材,有反戰、有涉及種族和兄弟情誼、有反映對自由、友愛和勝利的渴求;
(2)體裁以歌劇交響樂和清唱劇等規模宏大的為主;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3)創作風格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伊麗莎白牧歌、16~17世紀特別是普塞爾的羽管鍵琴音樂,黑人靈歌,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興德米特等;
(4)經常采用擴展的、帶有大跳音程的、不對稱的旋律線條,顯得生氣勃勃,很有表現力;
(5)節奏和織體復雜,不協和的復調給人印象深刻;
(6)和聲雖有調性功能,但頻繁出現四度疊置和小二度音程,以增加色彩或表現緊張的戲劇性效果;
(7)結構總是傳統的;
(8)他還喜歡引用黑人音樂,特別是布魯斯,從而形成他獨特的創作個性。
▲本杰明·布里頓(1913.11.22-1976.12.4)
布里頓去世后,他成為英國音樂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重要作品除已提及的4部交響曲及4部歌劇外,還有《樂隊協奏曲》(1963)清唱劇《圣奧古斯丁的顯圣》(1966)等。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