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李盾和他的音樂劇世界》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
11月20日,《破繭成蝶:李盾和他的音樂劇世界》的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購書中心順利舉行,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主辦,由廣州購書中心承辦。
《破繭成蝶》的作者李盾是誰?他是中國著名音樂劇制作人,素有“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1997年,李盾策劃制作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范”的大型音樂劇《白蛇傳》。其后又制作了音樂劇《西施》《蝶》等一系列音樂劇。分享會上,李盾講述了他制作原創音樂劇的30年歷程,并通過他的經歷和經驗,暢談他所理解的中國音樂劇的現狀和未來。
《破繭成蝶》是李盾及其團隊30年中國原創音樂劇之路的一個縮影,記錄了他在過去30年里最動人的故事、最精彩的瞬間和最深刻的領悟。
書中李盾首次講述了自己與一批又一批音樂劇人因為熱愛而走到一起、共同摸索中國原創音樂劇方向的動人故事,并以他參與制作的一系列音樂劇作品切入。通過對《白蛇傳》《蝶》《啊!鼓嶺》《重生》等作品誕生歷程的生動回憶,他還原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破繭成蝶”的歷程,并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國音樂劇的思考。
星海音樂學院學生即興演唱《蝶》中選段《心臟》致敬,現場氣氛熱烈
如何讓中國音樂劇站在世界中心?李盾通過帶領讀者進入他的音樂劇世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音樂劇一定要有自己的IP,講好中國的故事。
近幾年,國內音樂劇演出火爆,但大多都是西方故事或者版權在國外的作品,原創的中國故事還相對較少。而李盾的音樂劇主題則始終聚焦中國故事,在談到他做音樂劇的初心時,他說:“音樂劇是現場娛樂的終極表現形式,很適合講故事。我曾經被很多西方音樂劇的故事打動,因此就特別希望能用東方的審美,把中國的好故事,帶到世界舞臺上,讓全世界的人為中國的、東方的故事流淚。”
在活動現場,他為大家詳細講述了自己制作《蝶》這部音樂劇的幕后歷程,從最初東方故事構想的萌發,到作曲三寶、作詞關山與國外制作團隊之間的磨合,再到一次次碰撞與推翻,作品歷經無數次“重生”,終于破繭成《蝶》。而通過《蝶》的故事,李盾也細數了中國原創音樂劇在制作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并給出了他作為制作人的思考和方案。
近日,李盾團隊則又全心投入了另一部音樂劇《飛天》的制作中。《飛天》音樂劇于今年9月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辦了《飛天》音樂會,并獲得了熱烈反響,談到這部即將面世的作品時,李盾說:“飛天是關于敦煌文化守護的故事,我和三寶從開始醞釀這部作品至今,已經差不多十年了,這才有了音樂會上那些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唱詞。”之后,《飛天》會以音樂劇的形式更立體地呈現給觀眾,李盾也將堅持自己的中國原創音樂劇之路。而在自己的創作經歷之外,他也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國音樂劇發展的理解。
因疫情對海外原版音樂劇演出的影響,熱門影視作品IP改編作品成了國內音樂劇市場上的新風潮,尤其是在上海,小劇場音樂劇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是不是國內音樂劇市場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呢?
針對這點,李盾表示,目前是國內的音樂劇發展的黃金時間窗口,市場表現出很大的潛力,尤其是在北上廣,出現了大批音樂劇迷,因此土壤是非常好的,在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不錯的作品。但這還遠遠不夠,目前要做的首先是形成良好成熟的音樂劇生態:“中國音樂劇要有大的發展,首先應該建立劇院群、創造‘有機體’,我們對劇院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殿堂式劇場。”
他以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為例,為聽眾介紹了劇院集群的概念,并提出:“音樂劇是大眾的,我們要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不同的劇院,我們當然需要一批高規格、能上演大戲的劇院,但也應該擁抱那些‘小而美’的商業劇場,正是它們為原創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機會,也為音樂劇愛好者提供了更多元的優質內容。”他透露,將攜手各方建設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百老匯”,將音樂劇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
盡管中國的音樂劇離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它正在迎來自己的時代,正如李盾在分享會上所言:“中國音樂劇的時代到來了,我們擁有了一批優秀的演員、一些不錯的劇場、一批有著極高素質的觀眾、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一切欣欣向榮,《破繭成蝶》不只是我的音樂劇之路,也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中國音樂劇人的信念,我相信,于是我堅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