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樂舞大熱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近來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傳統樂器的演繹不斷出現在人們的事業當中,從《國樂大典》到《經典永流傳》一系列節目廣受好評,中國傳統音樂逐漸在現代人的觀念中有份量起來。
樂器是表達音樂的方式,中國最古老樂器之一的塤距今已有數千年,千年來樂器和樂器帶來的音樂已經融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成為一種獨特而充滿魅力的傳統音樂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種文明涌現在這片大地。絲綢之路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同的民族在這里交流貿易,不同的文明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化以其磅礴的包容性將各種文明海納其中,音樂文化也不例外。作為絲路上的要沖,音樂文化的交融顯得尤為突出。
據統計,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畫的492個洞窟中,240個洞窟的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余件(次),樂伎3000余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余組。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回響在市政大廳禮堂。這些樂器正是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今年10月,《莫高聲猶在》敦煌藝術公益音畫大賞在北京郎園Station開啟,盛大的沉浸式音畫大賞再現敦煌“聲動畫語”。
精選出敦煌畫院館藏壁畫中歡樂華美的樂舞場景進行巨幅展示,配合畫面元素相關的樂器,包括薩塔爾、艾捷克、胡西塔爾、熱瓦普、彈布爾、琵琶、阮、笙等,每件樂器對應二維碼,觀眾可掃碼聆聽樂音,整體氛圍迅速代入到遙遠的樓蘭駝鈴或是多姿的飛天佛國。
近日,酷狗音樂與敦煌畫院聯合傳奇東方影業合作《沙丘》x敦煌“沙漠文化”推廣曲《千年一嘆》上線,敦煌畫院作為歌曲的官方文化合作方,提供了敦煌畫院館藏品《舞樂圖》,作為歌曲的樂器靈感來源。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該畫作呈現了敦煌壁畫大型的樂舞場面中最為經典的樂隊組合。
《千年一嘆》圍繞電影原聲的獨特低音域作為線條鋪墊,前奏中的簫聲神秘悠遠,意境感滿滿;主歌部分將方響、編鐘、佛音缽等東方打擊樂與唱詞巧妙融合;副歌部分加入的電子元素完美呈現出電影《沙丘》的科幻質感。由賴美云演唱的《千年一嘆》一上線便引來了無數樂迷的關注和一致的好評,微博相關話題#賴美云歌聲中的敦煌沙漠#更是登上熱榜,這便是敦煌音樂文化的魅力的體現。
師古出新再造敦煌新浪潮
敦煌畫院IP更是將敦煌音樂文化深入挖掘,形成了一套脫胎于古樸敦煌壁畫,卻充滿現代風格的——不可思議的敦煌樂器系列。
不可思議的敦煌樂器系列中的部分樂器
無論是敦煌音樂文化熱度漸升,還是近年文博熱的興起,其中伴隨的正是文化自信心的不斷提升,以及年輕一代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熱愛。將敦煌傳統文化當代演繹,從中華文化自古的包容性看來,正是敦煌傳統文化對當代的適應,是文化出圈走進大眾生活的重要路徑之一,期待有更多敦煌文化出現在現代生活中,讓千年敦煌文化活起來。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